第227章 清静无为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成道天书!
石中得遇奇缘也是感受了一把仙人飞升的爽意,不过他却是心知肚明,自己所去飞升之所断不是那早已熟悉的仙神家园,而是一处清静无为之地。
感受了《周易》之博大精深,他对比于所修天道,自觉修为尚待有所精进,仍未达到那自成天道主宰真我之境。
看了看这幽然净怡的太虚空间,石中又是端身盘坐于大石头上,继续着参详感悟,他知道前路无来,得自己去争取,却也知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玄机所在。
世人都知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虽有鸿鹄登天志,非运不能自通”...他一个天道者岂有不知之理。
石中早已立志,终极目标于天道大成。他晓“生如只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当以蝼蚁的渺小身躯去支撑起鸿鹄之志的远大理想。
红尘世道人心不古,皆是感叹';命如纸薄”有几个真有‘不屈之心';精神力量之人,对自己的命运感知且超越。
许多生灵皆是知道';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于人下';。一句话直抒了胸臆,展现了豪迈气概。却是有几个能做到';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许都在以';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之励志言语,想要跨越时空,去激励自己效,皆是忘了活在当下,做好自己才是真心实意之举。
《清静经》作为玄门道家日诵之功课,虽字数不算多,但所概括之面极广,既为修者讲述了天地宇宙演化及形成道理,也讲述了修行之人悟道参玄的一些法门与途径。
《清静经》清静无为之心,无论对道门中人,还是对芸芸众生、善男信女,都有着启发和度化之作用。
《玄门日诵功课经》中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这里的“持”自然是身体力行去实践真意。
修者领悟《清静经》,应常怀修道心。蓝色星球之上有一种光明,此种光明即是神光普照虚空法界的澄澈。
大地之上有一种美丽,那就是慈悲与智慧的法眼,观照一切有情众生,天地间有一种快乐,道法甘露滋润三界众生的心田。
来此世间,生而为人,第一声啼哭,便是带着一份稚嫩而落,伴随着日月星辰,伴随着花开花落、草木枯荣而生。
红尘世间生活的每一个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富或贵,众生相千差万别。却是一律平等。
无论所怀初心境界怎样的喧嚣,怎样地复杂,任何生灵都想着在生存缝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安宁。
有思想的生灵,亦都会沉思,怎样生存,才能真正地快乐自在呢?!
石中于此感悟,众生或可以从修习太上道祖的《清静经》以一颗清静无为之心开启寻梦真我的旅程。
《清静经》又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共390余字[据《中华道藏》第六册,唐代杜光庭道长注解《清静经》的经文是580余字,是在经文后面加上了一段]此经为天人所习诵,不传于下士。
那时是葛仙翁得道之前,他曾诵此经万遍。而《清静经》乃其感应所致,是得东华帝君所传授。
而东华帝君,又是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得来于前辈口口相传。
研习《清静经》不记文字,皆以心授、秘授经文,而流通行化,教导人天。
葛仙翁得传,书写而录之,传于下世,只为拔度后学之徒,方才渐渐流传世间,《清静经》就是一部得道真经,悟道之人若能真心诵持不坠,日长久远必能有所感应而至遂通,明了无上之大道。
《清静经》首句即说大道无形、无情及无名,而确定了玄门“空”与“无”的真义。经文不谈有为的修持法门,而强调要从修心素养下手,人方能常清静,才能“天地悉皆归”,参悟大道。
太上老君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要去除这些牵扰,获得清静,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以致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清静境界。
其中之意是“修者能去除私心欲念,心自就能清静下来,定住念头,神自会清明,而得道自归真身,如此便能达到“心、形、物”三者皆忘的清静境界。
但若执着于空,又不是个究竟得法,当要进一步超越“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才能“湛然常寂”。
尔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要知道,人静到一定程度时,连定力皆无,真清静的念头自也就没有了!心空页无我,无我即无所牵挂,一念不生之时,欲念亦不生,这才算是真正的“静”。
进入常清静的真我境界,如此方才会渐入了真道,可名为得道。
其实《清静经》整部经文,都是在奉劝化解世人,行清心寡欲,做到善德誉行,会得一念不生,诸尘不染,终归于清静与大道合一之真了境。
石中虽是天道修行者,却也是一名道徒,他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亲自斩断了自己的仙神根基,无非是为了学道、修道、行道,而终成天道一方。
世人修行常选择入道玄门或出家入佛门。所学之道的基础,就是从平息妄念、静守身心开始。然天下之道,莫过于人心。
学道之人或是其他修行者,若能尽专其心,而心自定、灵性自生,则能达天之道,与道之境界合一,即是真我与天地万物化而为一的天道境界。
当知,修习学道,真是很不容易事。只要真能发心于清静,改过自新从善如流,修身养性,洗净尘土自身污垢,作自己的主,唯如此,方才可能拥有真我生命的全部。
修者能静心学道,明达玄文经理,心悟体行道法自然,自就能感应到清静无为的大境界。也只有常清常静之修者,方才可能摆脱红尘人生的烦恼和痛苦,得上真我大道。
时空幽然,历代以来,修行得道的高道祖师、名人学士们,皆是做到了身心清静。
诸前辈,整日所持,都是“静心思道、清以修身”过活。南华真人所提倡的“淡而无为”之思想,诸葛孔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理念,皆是如此。
此即是古圣先贤“清静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圣人心不住,同凡凡不知”的静密修行。古圣先贤,修者前辈无欲无欲,所以才能自然成道。凡是能做到清静自身真心之人,必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修士。
人若心能静,省身能细密,见理可明达,行诸事皆是沉稳之力。精神自能安静,心态也是坦然自若,于事诸情能全盘看清,得上帝视角。
具清静无为之心,无论做何事,皆会用尽全力,更别说身体皮囊之保养,那自得是很健康,很超然之事了!
真正的清静,如不是由亲身去体验得来,终究会是浮光掠影,虚幻无实。能守清静心的人,必是自强者。于自修处求强,不去追求外人面前之优越感,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实达真我之境。
唯有这样之人,自不会形成对天道之威胁或是伤天害理之恶魔。如此也就不会存在什么征服欲与反抗之心的持久矛盾。
修行者真正要超越的不是别人,而是自我。要在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行,其内心自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与抗争。
而这些疑问与抗争,就是新我与旧我的较量与反抗。唯有这些抗争与较量,方会让修者更加坚强,更坚决地征服自我,成达真我。
而在新我与旧我的交替抗衡过程中,原生恶行得以消除,后来善德得以发扬,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因为不断地自修完善而真我强大起来。
如此强大,即是孔圣人所告知仲由的“强大”。也即是《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义所在,更是有德识之人,尽善尽美力体珍惜、保持和追求的真我之道。
古语有曰:“日持三省,图精进。总见昨为今日非。”生活中,修者断不可因私而痛恨别人,痛恨别人其实就是痛苦自己。守一份平常、安静的心态,这才是修者学道应该如实做的事。常常清静,方能生出真智慧,习《清静经》是为个人修持、参悟大道奠定基石。
修者初入清静地,每晚睡前,静心一刻或是半时,时持而不限,身松自察,呼吸升降,坐卧皆可,徐除慢慢,自然调匀呼吸,呼吸能深、长、细、微,时心自也就随之安静。
此法自然而然,可使皮囊五脏得以自然平衡,正气能添。如每日坚持,随之而康健。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唯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其中之意是“大道本来没有形体,但是能够生养天地间万物;大道本来没有情感,可是能够运转日月周流;大道本来没有名称,然而确实可以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就依据天理的推测,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作“道”。
这个包罗万象的“道”,无微不至,无所不合。也有纯洁,也有浑浊;也有动机,也有静意。天为清,地为浊;天为动,地为静。男为清,女为浊;男为动,女为静。事物遵循从本到末,而滋生万物。清是浊的起源,动是静的根基。人若是能够常清常静,那么天地的能量都会聚集到生命中来。
人的心神喜好清澈,但心会扰乱于它;人的内心喜好安静,但欲望会牵动引诱于它。如果能够时常将一切私欲杂念排除,心自能平静,心澄清净神也会澄清。生、死、耳、目、口、鼻六欲,自就不会生发,贪、嗔、痴三毒也就消灭于无踪了。
之所以不能做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的杂念没有澄清,私欲没有除尽的缘故。如能够遣除掉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去观察自己的心,连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
如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场虚幻,甚至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就是一切都无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无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心性的彻底静止,便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境界之时,欲望怎么能够横生出来呢?!既然能够达到贪念与欲望,完全不生之时,那就是达到了真静的境界了。
用这不变的道理,来应对万事万物,便能得万物的性理。经常应对则经常获得清静,长久的处于清静之境。既然能有如此的清静,自就可以渐渐步入真道了。虽然得入真道的门径,只是称呼为得大道。只为教化众生,才成为得的大道。还必须普化有情,同登彼岸,方可称为得道。能悟透了这个道理之人,才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大道。
上上的贤人,因深明大义,所以没有什么争贪。下下的愚人,因执着己见,不察情理,总是好起争贪。上上有德的人,行了有功于世、有恩于人的事还不以为是德。下下无德的人,有心种德,做一点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因他不明道德的真义,所以执着于德。
众生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心存妄念。一旦有了妄念,就会惊扰心神;心神不宁,就会执着于外物;执着于外物,就会产生贪求与欲望;一旦产生贪求和欲望,就会带来烦恼;烦恼和妄想会让身心陷入忧苦之中;于是,他们就会遭受污浊和屈辱,流浪于生死之间,常常沉沦在苦海中,永远失去了真道。然而,那真正恒常不变的道理,能够领悟的人自然会得到。那些得到并领悟真道的人,将会永远处于清静无为的状态。”
石中明悟《清静经》,自在太虚静地祝愿世人能“真心清静道为宗”,发心向善,以经戒为德师,以万物自然为德师,以贤人君子为德师,以人之善长为德师,以证“清静无上之大道”为终生之索愿。
话说,广陵府曾有个书生姓赵名旭,为人耿直方正,又是介相貌堂堂,喜好道家清静无为生活的人。
他在远离尘嚣,那幽静之外盖了一居所,身边只有两个仆人服侍,打理日常。
有一天夜里,赵旭梦见一名美丽不可方物的女子,身着青衣,在窗外对他笑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