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敛内放是陈祗 (第2/2页)
而陈祗就没有董允、费祎的那些政治资本,他在刘禅眼里,无疑是个小字辈。但陈祗的聪明在于明白一个道理:与其和小人交恶,倒不如利用小人办事。惟此,上任后的他,就与宦官黄皓"互为表里",相安无事。事实上,古今中外,宦官之类的小人如被昏君宠幸,与之硬斗的正直官员,又有几人得到过好的下场?
大家知道,陈祗的上位,皆系费祎推荐,且官位都是董允曾经呆过的位置。如果陈祗是个庸人,费祎何必如此看重于他?即使费祎看走了眼,以董允的为人做事秉性,岂会同意让陈祗接替他的内侍之职?虽然第二次接替时,董允己死,难以反对,但他死前,能不向刘禅提出接替自己权位的合理人选么?
费祎与大将军姜维,似有制约。史载:姜维北伐,费祎仅予其万余军卒。费祎为何如此浅尝辄之,目的若何?如果不想让姜维北伐,自己直接下令不准北伐不就完了?或者上书刘禅,索性卸了姜维的军权,爽事一桩啊!深究原因:在于北伐承载着刘备、诸葛亮的梦想,何人敢违?
这也就是陈祗不敢与黄皓翻脸,但敢于和谯周对薄公堂的原因。黄皓的谗言,只是让刘禅多点昏庸而已,而北伐的戛然而止,将会动摇蜀汉对外强硬的形象。知道孰轻孰重的陈祗,也就全力支持北伐。事实上,因刘禅不纳姜维"斩了黄皓"之谏,姜维为了避祸至沓中屯田,不再继续北伐,以致司马昭挥兵欺蜀。
陈寿是谯周的得意门生,现在他撰《三国志》,不"厚黑"一下让谯周丢过"颜面"的陈祗,对不起恩师啊。因此也就有了"与黄皓互为表里"的说法。其实促使蜀汉灭亡的关键人物,正是谯周。如果说谯周劝导刘禅择降,是为蜀民免遭屠戮的话,那么之后他受曹魏、西晋封官并为之服务,则表明谯周是个无有骨气之徒!
陈祗去世于公元258年,追谥"忠侯"。读者不妨思量一下,陈寿将五年后蜀汉灭亡之因,罩在陈祗头上,说得过去吗?
当然说不过去!因为即便是刘禅下诏举国投降,姜维仍不忘复国之志一一借钟会之手,再造蜀汉!而姜维,则是陈祗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力挺之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