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厨子很忙 > 第一百九十五章 跟说相声的谈吃

第一百九十五章 跟说相声的谈吃 (第2/2页)

郭老板肚子里果然是有点东西,他讲的这些算是平城的市井文化一部分,最近的百年以来,世道多变,能考究出最早卤煮火烧的出处,也算是平日里没少留心。

东安市场作为上个世纪初,平城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商铺、市场林立,戏园子、茶馆包括第一家电影院都在这周围,确实很多平城传统的小吃就是从那里开始发迹的。

包括卤煮火烧、也包括现在尽人皆知的涮羊肉,第一家店都是从那里开始经营,然后才被大家争相效仿,慢慢流传开来。

谈起来吃,大家都特别有兴趣,仟儿哥看着窗外的山水,突然想起来:“小时候吃过一种东西叫做‘蒸苦勒’你们谁还有印象?”

姚远就接茬:“是那种槐花、榆钱饭吗?”

“没错,就是开春时候,用槐花、榆钱也行,还有用芹菜、香椿做的,掸上面粉上屉蒸熟,再蘸着蒜汁一吃,那就是春天的味道啊。”仟儿哥说话间带了向往的神情。

“那没问题呀,等开春了您想吃这一口就过来,咱们村里肯定得有这个东西。”刘能兴顺势就邀请。

“你们清水镇的豆腐挺有名,把这个豆腐掰碎了,拌上开春的头茬韭菜,那个味道也不错。”郭老板原来喜欢吃豆腐。

“是啊,这些民间老百姓弄的吃食,有时候饭馆里还真的学不来,就算是做出来了也没有那种味道。”仟儿哥就感叹。

姚远作为餐饮从业者,当然得解释一句:“仟儿哥,您说的那种吃食,多半就占了一个食材新鲜,您想啊,豆腐坊里刚刚磨出来的豆腐,加上地里刚刚割的韭菜,听着就透着新鲜,这两样食材进了饭馆一折腾,等到了食客嘴里早就不是当天的东西了,您想那味道能一样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吗,还有您说的‘蒸苦勒’,这个也是刚刚从树上捋下来的榆钱,趁着新鲜蒸才会有那个鲜甜味道。”

仟儿哥频频点头表示同意:“说起来各地的吃的,你们觉得哪里的人是最会吃的?”

“粤省人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两条腿的除了人,四条腿的除了桌子,他们就没有不吃的东西。”刘能兴抢答。

“那北方人呢?北方也有地方挺讲究吃吧?”仟儿哥接着问。

郭老板嘿嘿一笑:“我觉得就得算是津门人了,津门人好吃、也会吃,你们知不知道津门有一句顺口溜叫做‘当了皮裤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就是说的每年清明节一过,海鲜开始肥了的时候,天气也暖了,皮衣、皮裤的就暂时穿不住了,兜里没钱又好吃的人,干脆就把皮衣皮裤送当铺当了,先吃上两口新鲜的海鲜再说。”

仟儿哥乐了:“这么说有点夸张了,但是挺符合津门人的性子,他们这个地方开埠比较早,南北人混杂,当中还有不少洋人,尤其是到了近代,有不少民国的总@理、大臣,高官显贵们也都纷纷定居于津门,这就给津门带来了各地的美食。而且人家那个地界还靠海、物产也丰富,所以呀,现在的津门菜独走一个路子,跟咱们传统的八大菜系都有些不同,我觉得都应该算的上是咱们的第九大菜系了。”

仟儿哥侃侃而谈,说完目光转向了姚远,这个席上的唯一餐饮专业人员。

都说说相声的这帮人会吃,这回真是见识到了,人家不光是会吃,还把每道吃食后面的传统与文化都能讲的挺清楚。

姚远就挺佩服:“仟儿哥说的对,津门菜在操作技法上跟传统的鲁菜还有别的菜系都有挺大的分别,确实算是独走了一路,他们的家常熬鱼、罾蹦鲤鱼、清真烧牛肉,这些代表菜都挺有特点的,而且都非常有文化传承。”

郭老板谈兴也正浓:“其实你们发现没有,不管是南北大菜,都有些历史的影子在里面,比如南方的‘咕噜肉’跟北方的‘锅包肉’这两道菜就都挺有意思,都是清朝开埠,最南边的粤省、还有最北边的冰城那里进来的洋人最早也最多,厨师们为了取悦洋人的口味,才发明出来的两道典型的糖醋口的肉菜,算是一种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吧。”

九灵年岁比较小,像是这样的话题感觉就插不进嘴,可是还是提出来了自己的疑问:“师傅,您说沪上开埠时间也挺早,怎么就没有类似的菜流传下来呢?”

郭老板清了清嗓子:“沪上最早开埠的时候,就是一个荒滩小渔村,一帮渔民能有什么饮食文化积淀?开埠以后洋人来了,本地人最早涌进去的都是些妓@女和帮办,这能形成什么气候,所以在沪上开埠以后,留下来的东西就是什么炸猪排、红菜汤,这种纯西式的东西,后来被本地人接受并且流传到了现在,还成了很多老沪上人的记忆。而沪上所谓的本帮菜是最近这些年才兴起来的,算是另外一码事,所以呀,美食都是需要有时间和文化积淀的。”

姚远就在一边赞同:“您说的真对!就连您刚刚提到的炸猪排、还有红菜汤都是津门的老师傅,跑去沪上开馆子,后来才流传开的。”

就没想到,跟一帮说相声的聊起来餐饮这点事,聊得还挺热络......

(本章完)

7017k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