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虎豹骑 (第2/2页)
虎豹骑不只是精锐王牌,还是曹操的亲兵。史料记载虎豹骑的统领前后有曹纯、曹休、曹真三人——都是曹操非常重视的曹氏将领。其中曹休“使领虎豹骑宿卫”,可见曹操将这支部队当作禁卫军,那是相当的信任。
比较有趣的是,在曹纯去世后,选拔新任虎豹骑统领时,曹操说道:“曹纯这样的人才,非常难得,一时之间选不出第二个。我看还是由我本人担任虎豹骑统领吧。”(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于是曹操亲自上马,兼任虎豹骑统领。可见曹操对虎豹骑是何等重视!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取代战车以后,就成为新兴的摩托化部队,可以说是今天的主战坦克。鉴于当时的战争,陆战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拥有一支精锐骑兵,是每一个意图乱世称雄者的梦想。后世的成吉思汗纵横欧亚大陆,正是依靠精锐骑兵。
组建骑兵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大批优良的战马,而战马在乱世中无比金贵。官渡之战前,战马正是曹操迫切想要却又得不到的东西。这也没办法,曹操起家的地盘是河南、山东一带,这个地方只能长庄稼,不长骏马。
借问骏马何处有?曹操惆怅望北方。
在河北经营多年的袁绍,与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关系搞得很好,弄点马匹回来不算太难,他手中握有不少让曹操羡慕不已垂涎三尺的骑兵。
官渡之战后,曹操将袁绍投降的士兵全部坑杀,而袁绍的一万多匹战马却是高高兴兴照单全收。
曹操正是利用这些马匹,组建起威震三国的虎豹骑。
虎豹骑的数量不会太多,大约在五六千到一万之间。兵贵精而不贵多,善于用兵的曹操深谙此道。何况组建和维持这样一支精锐部队的经费是非常高昂的,即使曹操想扩大数量,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否则也没必要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专门盗墓了)。
从虎豹骑横空出世的那天起,这支军队就与“百战百胜”几个字画上了等号。建安九年,曹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破斩袁谭。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曹纯率领虎豹骑阵斩乌桓单于蹋顿。后来,在渭水击破西凉马超军团的仍然是虎豹骑;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虎豹骑同样在阵前立下赫赫战功。这些战役,都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硬战。
总而言之,虎豹骑的战斗力极其剽悍,是名副其实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曹操正是挥着这把利剑,方才纵横天下,统一北方,奠定曹魏霸业。
虎豹骑能够发挥出如此恐怖的战斗威力,是与身上的一件小小的装备分不开的。
这件小小的装备虽然不起眼,却在骑兵发展史甚至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件装备就是——马镫。
关于马镫(双马镫)对骑兵的影响,及其发明的时间,说起来至少可以争论几天几夜。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根据几何原理,三角形最具稳固性。骑马也是如此,骑马者只有借助马鞍(高桥马鞍)和马镫,臀部支撑于马鞍上,双脚支撑于马镫上,构成三个支撑点,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才能达到人马合一的效果,在马匹急速奔驰的时候轻易不会掉下来,在战斗中也更能保持身体的灵活性与挥动兵器的力量。
在马鞍和马镫发明之前,骑着近似于光身子的马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尝试)。这是骑兵出现之前,人们为什么用马来拉战车而不直接骑马作战的一大原因。但战车比起骑兵,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大的弱点是对地形要求很高,地形不平坦不行,有条小河小沟也不行。在战车时代,双方打仗一般要提前选择一个平原地形,然后才能开战。打着打着,不小心车轮子一损坏(一般是木质的),那就完蛋了,等着当俘虏吧——春秋时代N个国君就是这样当了俘虏,你说冤不冤?
战国中期,赵国武灵王赵雍,从北方匈奴人那里学会骑马作战,并加以推行,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此后,中原各国纷纷效仿,骑兵逐渐兴盛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骑射”两个字。这表明当时的骑兵,绝对不是今天反映春秋战国战争场面的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骑上战马挥动大刀长枪往来冲突的景象,而是骑马射箭(甚至下马射箭),只能算是轻骑兵。
这正是因为马鞍与马镫还没有发明出来。这时候的骑兵,主要是利用马的快捷优势,进行一些侦察、骚扰、包抄、偷袭和追击的任务,配合步兵军团进行战斗,骑兵单独对步兵作战并不具备优势。秦始皇兵马俑中,骑兵的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在远离主阵的侧翼,就是明证。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的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马身上其他马具齐备,惟独缺少高桥马鞍与马镫。
据考古研究,在发现的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年代最早的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如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和鞍马彩绘木雕。
我们知道,艺术品的产生必然滞后于实物的出现,再加上艺术品保存至今的概率差不多与中彩票一样小,因此可以断定,最晚在东汉后期,高桥马鞍就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