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心理画像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民调局诡案录!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碎尸具有明显的“自保性动机”,出于这一动机的碎尸,占到大多数。
其次,凶手对犯罪现场的选择一般遵循着某种固有的原则。
因为碎尸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间,而且需要的时间还很长,所以行凶者一般选择没有人打扰的僻静之处作为犯罪现场。
而这,就涉及到刚才周也所说的,凶手在抛尸时所遵循的“远抛近埋”原则了。
远抛近埋原则是杀人碎尸案中行凶者处理尸体的一般规律:
抛尸现场距犯罪现场远,行凶者一般只进行抛尸。
抛尸现场距犯罪现场较近,行凶者不仅抛尸而且还埋尸 。
除此之外,还有头远身近原则,也就是凶手对受害者的头部的抛尸距离相比起身体来说要更近。
还有小近大远原则,正常情况下,被害人的尸体分割的块数越多 ,抛尸现场到犯罪现场的距离越近,尸块的数目越少,则抛尸现场到犯罪现场的距离越远,这也是为什么周也认为林友的真正死亡地点,距离埋尸地点很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之所以会有以上的结论,是因为凶手的心理动机是分尸带来的安全感,分尸的程度决定了凶手抛尸点选择的自信程度,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分得越碎就越不易被警方辨认 ,就没有必要远距离进行移尸和抛尸。
当然,虽然林友案件不可能是这样的,但是正常情况下,凶手抛尸时还会采用多点抛尸原则,也就是将尸块分别抛尸到不同的地方。
很少有碎尸案的凶手会把尸块全部抛在一个地方的,多数都是分多次很分散的抛。
其中的心理机制是给警方的调查带来困难。
而根据多点抛尸原则,还可以根据抛尸的地点,衍生出“共圆心”原则。
什么是系列碎尸案当中的“共圆心”法则?
这个理论属于犯罪心理学当中的地理侧写,不适用于所有的碎尸者,但很多系列杀人碎尸都会有这一特点。
“共圆心”法则的意思是——多个抛尸点连接成圈所成圆的圆心是第一犯罪现场。
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犯罪学专家戴维坎特。
他曾提出:
“犯罪人选择自己熟悉的 、 对自己很方便的地方实施犯罪, 至少在最初是这样选择犯罪地点的。”
“我们所说的 ‘圆周假设’,就是将这些犯罪地点全部标注在地图上,假定这些犯罪是由一个尚没被发现的单个人干的,并且找出两个相互之间距离最远的犯罪的位置,用这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做直径,可以画一个包括所有犯罪的圆周,我们的假设是, 人们会发现这个犯罪人就居住在这个圆周里面, 可能就在靠近圆周中心的地方。”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论的核心原理就是:犯罪人在作案后往往在抛尸的时候会比较慌张,遵循“尽可能抛远就行”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情绪因素和自身体力等因素影响,其实每次的抛尸点和犯罪现场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这就在不经意之间形成了一个“犯罪现场就是圆心处”的规律。
以上就是碎尸抛尸案最常见的的“五原则一法则”。
在这几起和飞蛾食人相关的连环凶杀案件当中,按理来说其实也应该是遵循着以上的这些原则。
只不过,因为凶手采用的是动物杀人的方法,这就使得凶手并不比亲自参与到了杀人过程当中,可以独立在案件之外,因此这些原则反而不适用了。
不过,在抛尸地点上的几条原则,还是适用的。
周也很快就在地图上锁定了几处疑似是抛尸地点的位置,然后三人便分开搜查了起来。
三人忙活着寻找了半个多小时,然后白恩首先找到了林友真正的遇害位置。
他们之前通过马路的监控,知道了林友进入丛林的位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