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怎么被摔碎的? (第2/2页)
“要弄清楚真相,就要从当时校长的话来着手调查。”周也开始分析起来,“他说我们不该去打开那扇门,并且答案就藏在我们的身边。”
“也就是说,那个和真相相关的东西,应该是一件物品,那件物品是被我们所掌握的,并且是和那间教室有关的,我们赶快想象到底是什么。”
“会不会是宗涛留下来的那本日记本?”何清说。
“应该不是。”白恩否定了这个猜测,“虽然日记本里面确实是有很多信息,但是那些信息全部都被擦掉了,并且那个日记本应该和那间教室没什么关系。”
“如果不是那本日记本的话,又会是什么呢?”何清头痛无比,“我们手上掌握的物证无非就那几个,和十年前那件事有关的,除了那本日记本以外,不就只有那面铜镜了吗?”
当何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整个办公室一下子就陷入了死寂,所有人都同时停止说话,并且看向了何清。
“怎么了?我说错什么了吗?”何清有些惊愕,搞不清楚状况。
“铜镜。”周也沉声说,“那面铜镜是我们一开始就已经掌握了的线索,并且那面铜镜是和那间教室有关系的。”
“铜镜和教室怎么会有关系呢?”何清还是没反应过来。
“日记本,宗涛在日记本里面写到过,那面铜镜是不应该出现在教室当中,并且因为这件事,宗涛决定找张海谈谈,所以才会发生了后面的那起惨剧,所以关键点一定就在那面铜镜上。”胡干也猛地想了起来。
“那面铜镜应该没有被专案组带走,因为专案组并不知道那面铜镜的重要性,所以铜镜应该还在物证室。”
想到这里,几人顿时激动了起来,连忙朝着物证室赶去。
果不其然,物证室里面摆放着那面铜镜,他们顺利拿到了镜子。
“可是,这面铜镜当中有什么呢?”
拿到铜镜以后,众人又不解了。
校长说答案就藏在铜镜中,可这就是一面平平无奇的铜镜,能有什么东西?
“答案就藏在铜镜中……”周也不管观察着这面铜镜,口中不断重复着这句话。
“是铜镜表面的花纹有什么特殊的吗?”白恩观察着铜镜的花纹,但是并没有看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不对,问题应该不是在花纹上,而是在铜镜本身上。”周也说着,伸手抚摸着镜面。
就在这时,周也的指尖忽然感受到了什么,然后他猛地睁大了眼睛。
就在这一瞬间,他的脑中灵光一闪,感觉自己已经想明白了。
“这应该是一面铜镜对吧?”
“对呀。”其他人点了点头。
“可是现在,这面镜子的镜面是裂开了的。”周也又接着说。
“这不是正常吗?应该是遗落在现场的时候摔碎的呗。”胡干毫不在意地说。
“可是……铜镜的镜面,怎么可能被砸碎呢?”周也一个字一个字地问出了这个问题。
是的,铜镜的镜面,怎么可能被摔碎?
因为古代破镜重圆的典故,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铜镜很容易破碎,实则不然。
近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在翻阅《太平广记杨素》篇时,对“破镜重圆”的典故心生疑窦,古铜镜那么结实,怎么会一分为二呢?于是钱钟书先生把自己收藏的十多面古铜镜都拿了出来,一一摔到地上,以核实书中的说法是否可信,结果这些铜镜都“了无损裂”。于是钱钟书先生得出了结论:铜镜不容易摔破。这些验证都被钱钟书先生写入自己的著作《管锥编》当中。
近年来,中外科学家对古铜镜的合金成分进行了分析。古铜镜的合金成分主要是铜、锡、铅、锌等元素,其他元素的含量较低。其中各个时期在铸造青铜镜时的成分比例不同,会造成铜镜的颜色、质地等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战国以前,由于制造工艺局限,铜镜金属含量不稳定,含锡量低,因此镜面颜色是红偏黄,质地较软,镜面不平整,映照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