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木兰辞》!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重生到天后演唱会!
夏华话刚说出口,周围的选手都开始皱起眉头思考。
叫花木兰的女子,夏华这是打算写一首怎么样的诗?
可是等了半天,都没有见到夏华落笔,周围逐渐传出了细细簌簌的声音。
“就这?这是表演上场发呆吗?”
“我还以为多厉害呢,自己不也是写不出来!”
“浪费时间,纵使你怎样的才华横溢,面对这种题目一样是无能为力!”
“仁兄,随便讲一句话都是押韵,不愧为诗坛大家!”
“过奖过奖!”
舆论的中心,也就是夏华,此时脑子中不断回忆着《木兰辞》的长度,随后看向面前这张宣纸的大小。
这好像写不下啊……
只好开口问道:“请问有大一点的宣纸吗?我接下来这首乐府题材的诗歌,篇幅可能有点长。”
评委对于夏华这个问题有些惊讶,这小子要写的居然还是一首乐府诗。
而乐府诗的创作难度相比于传统的诗歌还是要大上不少,而夏华居然想要现场进行创作,不管结果如何。
至少勇气可嘉。
白须老者点头道:“自然是有的,你要多大的?”
夏华想了想道:“大一些吧,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写多少。”
白须老者突然笑了出来,打趣道:“我真是老糊涂了,你都是现场创作了,哪能知道篇幅有多少啊!”
“帮他准备一张最大的吧,最后的成片也能裁。”
话音刚落,举办方就拿出了一张明显大出不少的宣纸放到夏华的面前。
到此,一切才真的是准备就绪了。
而孙华山已经在旁边准备看笑话了,你再怎么天才,再怎么会写诗,你能现场创作一首长篇诗歌?
乐府诗少说也要有个一两百个字吧!
人家专门研究这个方向的大师都要闭关个两三天才能创作出来,难道你能比他们还牛吗?
最重要的是,他完全都想不到该从哪一个角度去创作一篇歌颂女性的诗歌,勤劳能干在他看来就已经是关于女性褒义词的极致了。
夏华终于提笔开始开写,边写还边念出了声音。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问女叹息。”
诗歌的一开始,就让旁边那些准备看夏华笑话的人又是安心了几分,纷纷开怀笑道。
“哟,我以为要写什么东西呢!”
“确实,写来写去还不是就写一些织布,蚕桑这些花头,没意思。”
“还织布?你没听到都不闻机杼声了吗?就连织个布都要偷懒,这是歌颂吗?”
“看来夏老师才是高级黑啊!”
几句抖机灵的话让现场不少人都笑出了声音,空气中洋溢着一股快活的氛围。
但还有一些被夏华前两首诗歌征服了的新晋粉丝,听到这些人的嘲笑,不满的开始了反驳。
“诗才刚开始呢,就给你们这些人开心成这样吗?”
“就是,多听一些再评论能急死你们啊!”
而远处的苏云曦此时紧张的都说不出话,不断咬着自己的嘴唇,暗示着自己。
相信他,他一定可以的!
夏华却根本就没有在意这些外界的干扰,继续专注的一字一句写着。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诗歌写到这里的时候,现场已经没有了一丁点的声音。
空气洋溢着的快活气氛消失了,选手的们的讥讽声也消失了。
所有人都呆呆的望着这几个并不难理解的字,可是却深深为其中的勇气所打动。
孙华山喉咙一震,缓缓咽了一口口水,看着铿锵有力的文字,满眼的不敢相信。
这是要替父从军吗?
这原来才是不闻机杼声的原因吗?
可她是个女的啊,该怎么样去当兵呢?
难道是要……
女扮男装?!
而夏华此时也依然沉浸在了这个替父从军的故事中,挥动毛笔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一个惊人的计划也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诗歌写到这里时候,现场一个负责倒茶水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个中年女性的眼角已经红了,像是泪水已经流出。
而其余的一些女性心中也都是五味杂陈,触动极大。
这位中年妇女也是随着丈夫远嫁到魔都,而这里离她的家乡有着接近一千公里的距离,每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偶尔回去望望爹娘。
甚至有些时候,一年都回不去一次!
她曾经在家里,也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女儿。
现在出嫁了,成为了一家之母,有孩子,有丈夫,需要做的事情就多了,每当夜深人静,不由自主地想起父母。
想起孩童时候的无忧无虑,怀念过去。
而这首诗歌中的花木兰,辞别爹娘,毅然参军,曾经的爷娘唤女声,此时只是黄河流水与燕山胡骑,这怎能不让人动容!
她从一位被呵护着的女孩,到成为一位上战场厮杀的女将,这极大的身份转换,给了在场所有人不小的触动。
夏华的握着毛笔的手劲突然加大,笔锋也是一转,从柔缓化为犀利,刻画出了木兰英勇的气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两句诗写出宿营之戒备警惕,亦点出战地生涯之艰苦卓绝。
百战与十年更是写出了战场持续时间之久,以及战场的惨烈程度,能存活下来的不容易,两句话虽然短,却把木兰从军的艰苦与危险刻画的淋漓尽致。
无需更多篇幅,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个精炼的描写也让不少人都暗暗称赞,对于木兰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原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众人此时完全楞住了。
在他们看来,天子赏赐给木兰的皆是她应得之物,可木兰却舍弃了官职,一心只想还故乡!
古代的人对于功名,官职有着异于常人,难以想象的执着,所以也才出现了像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般的言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