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南派三叔的毕业论文】7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九门续!
(一)新美学的内涵
对于新美学其具体内涵,中西方众多学派各执一词,未有统一确切的定论,但归根结底,总是相较“过去的美学”而言的,因此,正如美学被定义为“关于美的问题的研究”,在大方向上,新美学即以“关于美的研究的新的范式[36]”被接受。
新美学的概念最初于西方兴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期至九十年代早期,“文化战争”掀起了“反美学[37]”的高潮,其观点之下,审美的特殊性受到质疑,“审美”不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对象,美学意识形态之外的作用遭受否认,其存在价值亦为之撼动。“新美学”即在此时作为“反美学”的对立面应运而生。在审美特殊性的问题上,“新美学”以坚定的态度达成了对十二世纪以前之美学——即所谓“旧美学”的回归;而与此同时,也自与“反美学”的交锋中汲取养分,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38]”间达成了“新本质主义”的和解。
在“新美学”的概念在国内兴起之后,其内涵又以我国国情为凭依,生出新的特质。我国美学观点比之“纯粹美”更加重视“社会美”或者说是“生活美”的研究,且自诞生之初便与文艺紧密结合,如是“羊大为美”、“大音希声”、“言不尽意”及“神形皆备”等观点,往往既属美学,也被纳入文学理论范畴,言而总之,我国美学自古以来更注重实践,关注本民族的具体历史情境。但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美学也势必逐步淡化其国界,在国际范围中产生共鸣,因而我国当代美学亟待找寻到一个具体历史情境与审美特殊性的切合点。相对排斥具体情境的西方旧美学及将本质主义与历时性对立的反美学皆未能应和其需要,而新兴的要求在具体情境之中探索审美特殊性的“新美学”,反而为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路,由此,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美学观点渐趋形成。
简而言之,新美学是区别于二十世纪及之前的美学而言的,在重视审美特殊性问题的同时关注而不局限于具体情境的,具时代特征的新的美学。
(二)“南派小说”如何反应出新美学的特质
1、南派小说之崛起离不开“大众性”
南派小说作为当代通俗小说的一支,其销量及利润都在数量上远超过去通俗读物的平均值,其受众也自社会文化中下层向所有文化层次读者扩散:《盗墓笔记》系列总销售量逾两千万,《大漠苍狼》、《怒江之战》及《老九门》等亦创下出版年单本百万销量的成绩。这种爆炸式的消费在南派小说以外的“修仙小说[39]”、“无限流小说[40]”及“星际小说[41]”等新兴小说题材中亦有展现,可见正如上文所言,“南派小说”的崛起固然有其自身价值因素,但同时,也是时代与读者的选择。
飞速发展的自媒体网络使得个人价值倾向得以相互碰撞交锋,过高及过低的审美价值倾向所获应和声较少,因而在日复一日的冲刷下向主流审美倾向偏移,新媒体辐射下羊群效应产生,于是大众审美由“只被部分人接受而经久不衰的高雅的美”向“被多数人接受并长久不变的雅俗共赏的美”转变,即文学上逐渐表现出由高雅向雅俗共赏倾斜的倾向。
在这种转变之下,主流文学作品由于主客体间、作家与读者间的双向运动而产生相应变化。网络时代文学创作的“传播”过程被极致缩短,生产即是消费,读者的意见及建议得以即时反馈,在促使作品自我完善、增进文学消费主客体联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家创作的独立性。这种状况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便已悄然发生,柯南道尔笔下被迫“死而复生”的福尔摩斯与鲁迅每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的钩子”,都是其最初表现。而在“连载”这一形势完全普及的当代,读者对作品走向的反作用自然愈演愈烈:退役而回归国家队的叶修,“饮冰十年,难凉热血”的张起灵,都是作家未曾预料到的“失控者”。
在此类以“连载”为主要方式的文学创作中,由于潜在读者审美理想发生转化,在其全新的期待视野下,作品本尚未完全形成的人物性格、外貌特征及情节后续发展可能经由“二次创作”固化,逐步偏离甚至脱离作家原有的构想,这种偏离是潜移默化的,作者甚至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被读者的思考所左右。故而,文学创作也将在不自觉间向着大众口味偏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