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入高中师生初识 分菜地同学尽心 (第2/2页)
帅老师顿了顿,看了看教室里,然后说:“我们处在困难时期,饥饿,成了我们都要面对的问题;农村的情况,你们比我清楚。我要强调的是,我们革命青年,就要学习革命前辈,战胜困难,奋勇前进!每个学期末,我不希望有人唉声叹气;高考之后,我希望大家都笑逐颜开。这就得全班的每一个人,从每分钟,每堂课,每一天,每一月,坚持三年,扎实度过。过了三年,将会有更大的考验和辉煌等着你们。这三年,每个同学,都决不要虚度!”
全班的同学,个个都挺直了腰板,睁大了眼睛,生怕听漏了一个字。帅老师继续说道:“我们55位同学,现在组成了这样一个大家庭,同学之间,比亲兄弟亲姊妹还亲。大家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要为小事纠缠,不要闹个人意气。要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要容得下别人的不同习惯。”大家都在心里庆幸,遇见了一位才华横溢、朝气蓬勃的好老师。又听帅老师说:“高中阶段,课程难度加大了,大家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应该比初中更多。凡是大有作为的人,都不是仅仅在课堂里就能造就出来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地看书,深入地钻研。一般说来,一个人取得的成绩是和自己的努力成正比的。光说努力还不行,还要注意方法。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信心和计划,心不雄则气不壮,气不壮则事不成。有了壮心就得有计划。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订好计划,就得知己知彼。己,就是自己的情况,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短处;彼,就是课本,知识体系,要达到什么目标。因此,我希望同学们,先认真分析自己,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至于每门学科要达到什么要求,各科老师,会给大家讲的。”随后,帅老师,指定了临时班委。并说明,一个月后,民主选举。
第二天的头一堂课,是语文,进来的是一位年轻女教师。大家都知道,是58年调来的老师,当时,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介绍过,但不曾接触过,也忘了她的姓名。这位老师,虽然在艰苦的年代,仍然身材丰满,短发齐耳,额宽脸大,显得有魄力,有青春活力,又很慈祥。她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李素文。字和她的人一样,粗大有力且工整流利。她说:“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有什么意见,欢迎大家指出。语文,和别的学科不同,除了要认真听讲、认真读书,广泛阅读外,关键是要善于体会自己的生活。怎么体会?你看见什么了?仔细观察,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感受;你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来龙去脉,要想清楚,有什么启发,要想明白。社会,就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我们要留心观察和体会。还要强调动笔。古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广泛的读,加上经常抄抄写写,语文能力就形成了。我们高中生要形成怎样的语文能力?我觉得你看什么书都能懂他的主要意思,你提起笔能够把你想说的话变成文字,你面对大家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明明白白地讲出来,分析问题能够有自己的见解,那就算有了语文能力了。”李老师上课,声情并茂,不快不慢;头一堂课,就给同学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下课以后,廖文刚立即搞了一个摘录本,每天早饭后,就看课外书、看报纸,把自己觉得好的语句,摘抄下来。鲁近初、郑志远、沈富友等等同学还经常利用星期天到书店去看书,摘录优美的词句。李老师看见,把同学们的记录本都翻了翻,说:“好,你们坚持下去,就有收获。”
晚上睡觉之前,寝室里很热闹。六三高一班住里面,六三高二班住外面。两个班的同学,互相询问着对任课老师的观感。一班的同学说:“我们的班主任魏文光老师,代数上得好,语言简洁,字写得工整流利。”沈富友说:“真的,不简单,横排书写得像用尺子比过一样的笔直和均匀。”吴长周说:“我们的班主任帅士可老师,一表人才,不用圆规,就能画得都儿圆。”鲁近初说:“我们的语文老师,人,年轻漂亮,字大方刚劲,语言,富有感情。”一班的殷正清说:“我们的语文老师,是老教师,贾从文。戴副眼镜,文质彬彬,讲得透彻,语言干净利落。”外面值周班的吹起了哨子:“不要说话了!怎么还在讲话!”大家这才安静睡觉。
星期二上午帅老师指定廖文刚组织团员民主选举产生团支部干部。他说:“你们20多个团员,选好班子,进行工作。把同学带好。”下午第二节课后,廖文刚站起来说:“请团员同志,抬好凳子,到一班后面的小坝子里开会。”曾翠香首先抬起凳子,到小坝子的中间等。团员同志们陆续来了,廖文刚就喊:“我们围成一圈。”廖文刚数了数,见大家都来齐了,就说:“共青团,是党的助手,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团支部的干部,要能够团结大家完成党交给我们学生的任务,各个方面都要起带头作用,请同志们,把在场的每个人都看一看,想一想,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候选人,我们再投票选举。”
李秀芝首先发言,她说:“我选廖文刚,担任支委。他为人正直,学习好,又善于团结人。我再推荐曾翠香和袁淑琼当支委。”其他的团员,竟然都高喊“同意!同意!”廖文刚说:“我提李秀芝。他初中时任团委少先委员,抓少先队的工作,显示出了相当高的工作才能,为人诚恳,做事认真,态度谦和,最适合当团干部。”李秀芝说:“团委已经通知我,仍旧作团委委员,不再任团支部的委员。”曾翠香说:“同志们,继续提名。”同志们都不肯再提了,喊“表决!表决!”曾翠香于是说:“同意廖文刚的举手!”大家都举起了手。另两位同志,也都除自己外,全票通过。廖文刚说:“感谢同志们的信任。我们刚刚开校,团员同志们,除了事事带头外,要广交朋友,培养苗子,发展我们的团组织。我们处在经济困难时期,我们自己要坚定信心,不要说怪话,要带领大家,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完成我们的学习任务。以后,希望团员同志们帮助、支持我们的工作。”
散会之后,曾翠香、廖文刚、袁淑琼留下,两位女支委都要求廖文刚当团支部书记。廖文刚说:“我本来是当仁不让的人,可是,我今年6月24日才正式入团,现在团龄不到三个月,还是曾翠香当为好。”于是三人协商,曾翠香任团支部书记,袁淑群任组织委员,廖文刚任宣教委员。大家讨论,确定了发展组织、树立正气、加强团结、互相帮助、战胜困难的方针。曾翠香问:“廖文刚、袁淑群,还有什么意见?”廖文刚说:“刚开校,好些同学,还想着家里,我们要动员同学们,把心收回来,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曾翠香说:“这个建议很好。袁淑琼,你有什么意见?”袁淑琼说:“特别要关心同学的思想,对有不正确言行的同学,要进行帮助,不要出现像上学期那样,有抢的,有偷的,影响太不好了。”廖文刚说:“这个建议很好。我建议搞一个关于理想的讨论,大家积极发言,做好引导工作。”曾翠香最后说:“同学们信任我们,我们三位要紧密团结,搞好这个班集体,不辜负同学们的希望。”
散会之后,曾翠香就去向帅老师汇报了今天的开会情况。帅老师从抽屉里拿出笔记本,记下了三个人的名字和职务。说:“很好,这些思路和想法都好,团支部,你们要自主进行活动,除了发展团员和处理团员之外,一般都不必请示。今天晚自习前,团支部把开会的内容向全班同学传达。”
晚自习的时候,曾翠香向全班同学传达了团支部会议精神,她最后说:“我们新中国的青年学生,一生有三件大事,那就是加入少先队,加入共青团,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的大门,永远是开着的,希望我们班的有志青年,积极创造条件,靠拢团组织,争取在高中阶段,早日加入青年自己的组织——共产主义青年团。”
白天下课后,两个乒乓球台旁,都围满了同学。六三高两个班的学生,经常对垒,呼声如潮。帅老师和陈炯如老师,也经常在这里一决雌雄。凡是有老师在这里打乒乓,高中六个班的男女生,都会走出教室,形成人墙,把乒乓台围个里三层的外三层。这天正是帅老师和陈老师交锋。帅老师攻势凌厉,大有庄则栋的威风;陈炯如老师则稳扎稳打,拉弧圈球,颇有德内尔的风采。帅老师一板扣下,乒乓跳起丈多高;陈老师双脚后移,全身后倾,似要脊背着地了,却还把球接起,落在帅老师这边的右楞角上。这时,上课钟声响了。帅老师说:“你好运气呀!”陈老师说:“怎么是运气?这是技术,技术!”引得师生都哈哈大笑。
这堂课是俄语课,一个个子不高也不壮实的老师站在教室边上。上课钟一响,他就走进教室,值日生沈富友高喊起立,同学们就喊:“老师好!”俄语老师就说:“日得拉时维姐,答洼里细!杀鸡且四!”,然后又翻译成中文:“同学们好,坐下!”这位老师自我介绍说:“我叫谭千文。毛主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十月革命就发生在苏联。苏联的通用语,就是俄语。我们的许多革命先辈,都精通俄语。俄语,优美准确,但入门难。再难的东西,只要坚持学下去,就会不难。学习俄语,一要多读,二要多写,三要多说。”同学们都提起笔,跟着我边读边写,先学习字母。”头一节课还容易,第二节课,发“p”这个颤音,班上一半多的同学一堂课都没有会。廖文刚是在初中就学会了的,下了课就教不会的同学发音。这几天的外语课后,教室里都传出“得儿得儿”的发音声。
学校又分配了土地,六三高两个班的土地都在广场南端。这里有一条大路,路的南边有地,种着藤藤菜,再南边就是茫溪河了。路的北边,有近两亩地。六三高二的班长卢泽文、团支部书记曾翠香和劳动委员胡光顺,约起四个劳动小组的组长,到了地里。旁边是六三高一班的地,班长殷正清、团支部书记董伯才和劳动委员崔龙才,也领着这个班的组长们在地里规划。两个班的同学们打过招呼,各自进入自己班的地里。卢泽文说:“每组分一块,收菜的时候,我们都称一下,看哪个组的产量高。”胡光顺说:“很好。责任到组,进行评比,更有动力。”徐武德却说:“人民公社就讲一大二公,一个班还分什么组。我们组女生多,街上的多,年龄小的多,完不成!”卢泽文说:“公社也要分大队、生产队。生产队还要分生产小组。这才方便管理和竞争。”胡光顺说:“每个劳动组我都是考虑过的,男的女的,街上的,大的小的,都是搭配好了的。”李秀芝说:“这样吧,我们分工不分家,哪个组实在完不成,我们就来个互助合作。”卢泽文说:“就这样定下来了。明天下午劳动课就挖土种菜。”
晚自习时,班主任帅老师特别到班上来讲明天的劳动问题。他说:“种好菜,对我们克服暂时困难,有重要的意义。我听同学们唱歌,都会唱《南泥湾》,那时的大生产运动,帮助延安解放区,克服了困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今天种瓜种菜,也是发扬延安精神,也一定能为克服困难起作用。希望同学们,无论挖地、打坑坑,栽菜秧还是施肥,都要认真。俗话说‘人哄地皮,地就哄肚皮’,相信大家都不会哄自己的肚皮吧!”
下午是劳动课,刚打预备钟,胡光顺就喊起干部和各组的劳动组长,到了农具保管室。保管室在语文办公室南边的小屋里。职员陈锡清,五十来岁,矮小的个子,对人一团和气,负责保管发放劳动工具。因为班级多,每天至少有三个班劳动。六三高一班的同学,也在劳动委员崔龙才的带领下,来领劳动工具。陈老师发给每班十担粪桶,二十把锄头。胡光顺分给每个组五把锄头,两担粪桶。还剩了两担,胡光顺挑了一担,曾翠香挑了一担。这是曾翠香和胡光顺商量好了的,团支部书记,劳动委员,必须带头。同学们都很自觉,个子高、力气大些的就挑粪桶,个子矮力气小些的就拿锄头。廖文刚这时已经满了十五岁,在班上算中等个子,但挑粪的工作还轮不到他,只得拿把锄头走在前面。
挑粪的同学,就往女生院的后边走。这条路,从保管室出来,向左拐向高中部的教室外,再向左踏入进入女生院的大路,再向左是一条通向厕所后的小道。这条小路在半坡上,左下方就是总务处、校长办公室、团委、少先队办公室、学校巨大的小球藻池。挑粪桶的同学,都在小路上鱼贯而行,六三高一的孟东宣、尹洪林、杨见明、董伯才、李继光、崔龙才、何述云,六三高二的胡光顺、熊树钧、卢泽文、吴德伦、吴长周大都属于挑粪的大军。他们到了取粪池边,摆好粪桶,拿起把手至少有三米长的粪当当,在粪坑里,荡几下,就往粪桶里舀。两个桶都满了,就穿上扁担,弯下腰,用肩顶着扁担,用力挑起,又沿着这条半坡上的小路向菜地去。
这些同学,从小劳动惯了,挑起粪也并不觉得太难。只是女生院下面的路很小,左手边是崖,右手边是坡,人和两个桶必须顺着路,形成一条线,小心翼翼地走;要粪水不荡出来,步子还必须均匀。过粮食关的学生,都没有气力,挑出女生院,已经是虚汗直冒,全身酸软了。大家一般都在打钟的那个地方,歇一歇,再挑到鸡市巷口歇一歇,然后从厨房围墙外的炭灰堆旁穿过,进入菜地的大路。许多同学,都会在路上歇一歇,才进入菜地。到了菜地,把大粪放在地边上,再参加挖地,打坑,等菜栽好后,再用空桶,挑清水来,每桶舀入三四瓢大粪,和匀后,再浇进菜窝,同学们学了生物,都懂“反渗透”的道理,浇菜是不能全用大粪的。
而一到播种的季节,每天至少有四个班劳动,大粪是不够用的。到了粪已经舀干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挑水来,一格一格地冲,还会下到粪坑里,用锄头或者粪瓢,一格一格地刮,把粪坑里的石头、砖块、篾片勾开,把粪水一点不剩地舀出来,施到地里去。孟东宣、尹洪林、胡光顺、郭惠玉、廖文刚、卢泽文、杨见明、殷正清、余德明这些同学都经常下粪坑掏粪。
等劳动完毕之后,大家先下河洗手洗脚,然后还锄头、粪桶。至于衣服上,一般都会有粪臭,但同学们要第二天才有时间洗,有不少同学并没有衣服可换,也就只能这样臭着吃晚饭,上晚自习。让臭味慢慢散发掉。高中整个三年的校内生产劳动,大体都是这样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