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龚尔思笑的新书风雨人生记 > 第31章 考飞行员到成都 以口中食救父母

第31章 考飞行员到成都 以口中食救父母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龚尔思笑的新书风雨人生记!

三八节过了不几天,廖文刚就满了十五岁。就在他生日的那天中午,他写了入团申请书。他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团支部:

兹有井研中学六零初一班学生廖文刚,自愿加入共青团,希望在团组织的培养教育下,能够成为革命事业接班人,把自己的一生最有效地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申请人廖文刚于1960年4月1日

下午,廖文刚就把入团申请书交给了团支部书记董伯才。第二天中午,团支部组织委员吴淑芬把廖文刚找到打钟的林荫道旁说:“我们支委研究了,欢迎你申请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但是,入团申请书,不能这样简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谈自己为什么要加入共青团。”吴淑芬边说边从怀里摸出一个小本说:“这是团章,你先认真看一看,对共青团的认识,要照着团章上的表述写。第二个部分,向团组织讲清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包括父母亲的出身成份、年龄职业、政治表现,就是要说明是不是党团员,解放前参加过什么组织等等。社会关系就是讲自己的亲戚和最要好的朋友们。比如,老爷,奶奶,姑姑、叔叔,外公外婆,舅父舅母。有政治问题,就要详细地写。第三个部分,就是表一个态,批准了,如何成为优秀的共青团员,没有批准,又怎样努力,创造条件。另外,还要请两个团员,作自己的入团介绍人。”廖文刚听了以后说:“那我就星期天写,好些亲戚,还要问父母才清楚。”

星期六晚上,廖文刚一口气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读完了,他感到了青年历史责任的重大,于是铺纸提笔,写下了自己要求入团的理由。到写家庭社会关系时,却有很多空白,无法写,于是星期天就请假回家,一一问了父母亲。费了半天时间,才把入团申请书写好了,并且请团支部书记董伯才和民兵连长、乐山专区的学生积极分子董存根当自己的入团介绍人。星期天晚上,他就把入团申请书交给了董伯才。随后,就是填入团志愿书,参加团支部大会讨论,然后提交井研中学团委审批。

六零初三班的李光玉是饲养组组长,和同学们一起,养了猪还养了好些羊子。有一天,一只小羊死了,可能有五六斤重。全组同学,看着死去的小羊,心里都很难过。李光玉把死羊的消息,报告了班主任吴北延老师。吴老师大声说:“一定按照上头的规定办,埋掉!不能吃!以免传染。”李光玉就和同学们一道,把死羊埋在了磨儿山下的地里。

下晚自习后,有几位街上的同学悄悄把李光玉请出寝室,说:“实在饿得慌,走,把你们埋的羊,挖起来,可以好好吃一顿。”李光玉说:“吴老师特别说了,不能吃,怕传染。”那几位同学说:“什么细菌还炖不死,走,肚子这么饿,还信那些!”李光玉虽然有些犹豫,但自己的肚子已经好久没有饱过了,就说:“老师知道了,不得了,等大家睡着了,才去。”那几位同学说:“我们在后门等。”李光玉回到寝室,等到同学都睡了,才轻轻起床,蹑手蹑脚地到了后门,他们一共五个同学。便到磨儿山下,用手把死羊挖出来。当时天气不热,羊还没有臭。他们背到一个熟悉的老乡家里,点上桐油灯,掩上大门,大家七手八脚地剥了皮,去了肚腹,洗得干干净净,切成几大块,放在锅里,加起大火就煮。同学们都围着锅儿等着。煮着,煮着,开锅了,汤由清的变成白色的,香味也出来了,同学们都忍不住涌出了口水,大家说:“真香啊!”李光玉说:“我们都可以饱吃一顿了!准备碗筷!”

可是,就在这时候,吴北延老师推门而入,后面还跟着一个班委干部。吴老师严厉地说:“只顾肚皮,不要命了!不要纪律了!”李光玉和另外四个同学,只好惶恐地低着头,不敢吭声。吴老师问:“是谁出的主意?谁领的头?”李光玉不假思索地说:“是我。”吴北延老师说:“好哇,李光玉,你还是班干部,还是饲养组的组长,你带的什么头!”吴老师指挥那位班委,把煮好的羊肉捞走了,给老乡剩下了一锅汤。五个同学都惋惜得心疼。

第二天晚自习时,班主任吴老师组织了对李光玉等同学的批判会。李光玉作了深刻检讨。班长李秀芝,劳动委员曹正训,团支部书记李月华,团支部组织委员周荣枝,都踊跃发言,上纲上线地分析批判李光玉的错误。吴北延老师最后说:“李光玉等五位同学,犯的错误是严重的,同学们要吸取教训。同学们积极发言进行分析批判,说明了,我们六零三班的同学,正气很浓。人有了正气,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我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我们每天毕竟还有6两粮食和一两斤蔬菜,肚子虽然饿,但是饿不死。而死羊、死猪,有可能夺去我们的宝贵生命,我们只能按照上级的指示埋掉、倒掉!我们不能为了这一点小利去冒失去生命的风险!”吴老师停了停,放缓了语气说:“但是李光玉同学勇于承认错误,一点也没有推诿。另外四位同学,也承认了错误,青年人,犯错误不要紧,改了就好。”开了这次批判会,李光玉心里很着急,他的家庭经济决定了他只能读不要钱的中专,已经临近毕业了,他在班主任老师脑袋里留下的坏印象,怎么消除得了!

一天,上晚自习的时候,刘真老师到班上叫道:“陈学文,出来一下。”好些同学又为陈学文捏了一把汗,以为他又出了什么问题。陈学文胆怯地走出教室门,来到林荫道上。刘真老师说:“你明天去人民医院参加体检,先填好这张表,以后在思想上要严格要求自己。”陈学文惊奇得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接过表,回到教室,还咬了咬手指头,验证一下是不是在做梦。他周围的同学看见他手里的空军飞行员体检表,都有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感觉。

陈学文的体检却异常的顺利,取得了到乐山体检的资格。六零初一班只有他和钟同两人。当时已是初夏天气,陈学文和钟同都嫌自己的被子太沉重,背起不合时宜。陈学文就给刘明新说:“借你的新毯子,我们去乐山盖,你晚上就盖我的,行不?”刘明新说:“行,以后当了飞行员,让我摸摸飞机就行了。”钟同和陈学文两人就打算在乐山打伙盖这床毛毯。

晚自习时,武装部的姜同志到了学校,召集井研中学到乐山复查的12个同学开会。姜同志,个子高大,真像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他说:“同学们积极报名参军保卫祖国,很好!但是,空军飞行员,可不是一般的兵,你们当中,能有一个上,就是我们井研的光荣了。你们能够去乐山复查,这就很不简单。后天早晨8点正,我们到粮站先坐车到五通桥。每个同学办好自己的粮票、带点零花钱,按时到车站。”

早晨,陈学文和钟同、李光玉、曹正训、曾仲池、彭仲祥等同学,到了粮站,姜同志早等在那里了。一会儿,开进来一辆敞篷的粮车,车上装着大半车用麻袋装着的粮食。姜同志指挥大家放好行李、上车,坐在麻袋上。他说:“手抓稳,不要还没有飞上天,就掉到地下去了。”同学们都笑起来了。姜同志坐进驾驶室,车子开动了,一路尘土飞扬。同学们冒着烟尘,欣赏一路的风景。这是饥饿的年代,路上几乎没有行人,但田里也稻秧青青,山上的豌豆、胡豆,虽然还没有成熟,但早已经只剩了空秆。同学们的心情既兴奋又沉重。到了五通桥,同学们的头发上、眉毛上都沾满了灰尘。

下车以后,姜同志到处联系车辆,跑得满头大汗,却直到天黑也没有着落。姜同志只得说:“到乐山也只有20里路,我们就摔火腿吧。”于是,十几个人,便背起行李,趁着月色,以急行军的速度向乐山前进。只一个多小时便到了乐山,找好住处以后,姜同志说:“同志们辛苦了,我招待大家吃小吃。”大家于是上街,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面馆,各吃了一碗面条,由姜同志开了粮票和钱。大家都很惊奇,问:“姜同志,把你的计划吃了,你吃什么?”姜同志笑着说:“国家再困难也不可能让军人饿肚皮。这是国家招兵的计划粮,你们放心吃。”

第二天,同学们就参加体检复查,直到下午才结束。第三天早晨,天下起了小雨,冷起来了。大家坐在屋檐下等车。陈学文把刘明新的毛毯叠好,放在膝盖上,一会儿,钟同看见了,说:“我也冷,给我盖一会儿。”钟同便扯过去,放在膝盖上。陈学文便站起,活动去了。一会儿,只听姜同志喊:“车来了,上车!”也是一辆货车,是放空的,大家便爬上车去,姜同志清点了一下人数,便开车了。到了半路上,陈学文问钟同:“毯子呢?”钟同才大吃一惊:“哎呀!我站起就走,忘记拿了!”陈学文说:“我给刘明新借的,怎么办?”钟同说:“有什么办法?只好由我赔他。”回到学校以后,陈学文连忙向刘明新说明情况,表示歉意。钟同赶忙给五通桥的哥哥写信,要钱来,买毯子来还了刘明新。

又隔了几天,姜同志又来通知,陈学文和六零高的左克文等三个人,要再到乐山复查,如果通过了,马上就要上成都。消息一传开,井研中学的师生们,都对这三位同学投去羡慕的目光。陈学文得到了读初中以来,最高的荣耀和满足,成天乐滋滋的。

隔了几天,姜同志给三位同学都买好了直达乐山的车票。到马踏中学,又上了几个同学。到了乐山,陈学文顺利过关。这天,姜同志找了一辆军车,司机是井研人,他有亲戚在六零五班读书,就一直把陈学文等送到了成都草市街复退军人接待站。他们在这里,一住就是一个月,每天都进行训练考核,井研的人除陈学文外都一个一个地被淘汰了。没有事,陈学文就和犍为的几个同学,一同上街去耍。有时晚上还翻墙出去。一切检查和考核都合格后,负责的同志对陈学文说:“祝贺你,只要政审合格,你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飞行员了。我来迎接你!”陈学文高兴得嘴都合不拢:“首长放心,我一定来!”省军区派车直把陈学文送回乐山,乐山军分区又派车把陈学文送回井研。六零初一班的陈学文飞行员体检合格的消息,不胫而走,同学们都向他表示热烈祝贺。

师生虽然艰苦,但毕竟每天还有六两多粮食吃。而当地的农民,才真正陷入了绝境。六零初四班的卢翠华已经一个月没有回过家了。归宿假到了,她几个月没有吃饱过,但毕竟又要见到自己的父母亲了,还是兴高采烈地往集益公社赛功大队第十生产队的家里赶。她们一家劳力特别强,父亲、大哥、二哥、大嫂、二嫂,都是强劳力。尤其她的父亲,肚子里装着说不完的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他都能讲得活灵活现。回到家里,她又可以听父亲讲故事了。还有,大嫂生的两个侄儿一个侄女,她一回家,就围着她“姑姑”“姑姑”地叫个不停。要她抱,要她牵,要看她写字看书,要听她讲学校见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