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龚尔思笑的新书风雨人生记 > 第18章 校长寄语诲人不倦 文刚赶考奋步直追

第18章 校长寄语诲人不倦 文刚赶考奋步直追 (第2/2页)

这个地方属农新场,到井研县城,刚走了一半。廖文刚因为心慌又跑得快,这时已经汗水湿透衣衫。他看了看长长的队伍,两个班的同学,都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两三个人一排,匆匆地走着。班长陈松林和龚淑华、陈学文、董伯才、钟同、刘里先几个大同学走在最前头,差不多又回过头招呼落在后面的同学:“加油!加油!”王淑贤、王淑珍、夏翠仙、熊淑容等几个年龄较大的女生,嘻嘻哈哈地在中间走。廖文刚已经没有劲了,渐渐落在了后头,和黄芙蓉、廖输诚、王绍全、廖德煜几个年龄小些的同学,一路摆着龙门阵走。

黄芙蓉姓黄,脸色也黄,边走边咳。廖文刚说:“走累了吧?你背的草席打得好精致!多少钱一张?”

黄芙蓉说:“这是我妈妈打来让我读初中用的。”

廖德煜问:“你肯定能考上?”

黄芙蓉说:“当然。”

廖文刚说:“我们都能考上,哪一次考试,我们这几个小巴山儿落在别人后面过?”

黄芙蓉说:“我妈说的,读了初中还要读高中,读了高中,还要读大学,以后出来当医生。”

这几个同学,都是十二岁,长得一般高。大家看黄芙蓉,那样的稚气,又说得那么认真,那么自信,都哈哈大笑起来。

中午才到县城,老师同学都是满脸汗水。报到、找住处、集体吃饭,廖文刚等等,都只有跟在老师后面跑。

这个县城,古老而破旧,但在文刚们的眼里,已俨然大都会了。从来没有见过的自行车“叮当叮当”地一闪而过。街道已不是研经街那样只铺着些青石板,而是三合土的,四五个人并排着走还挨不着街边。两边都有两层楼的房子,有的木楼还挂着金字招牌,光辉灿烂的字,有小面盆那么大。

有名的井研中学,据说是经学大师廖季平创办的,临街两扇大门叫人觉得进门不易;进门两排梧桐,更是象征着来者不凡。因为梧桐高洁,栖之者,非鸾即凤。

进到里面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中间一个大操场可容万人。四面都是平坦的走道,走道两边是成荫的绿树。里面三幢宫殿式的建筑,都是古庙。教室都是整齐的平房。

晚饭后全县所有的考生都在大操场里集合,估计有3000多人。因为大家都是步行来的,走累了,又没有凳子,并没有人组织聚合、站队之类,于是大家就散乱地坐在操场的草坪上。正值夕阳西下后,天上浮云轻盈,地上绿树婆娑,孩子们的心情很好,都由自己的眼睛随意停留。从来没有见过的平衡木、高低杠、肋木、吊环、巨大的铸铁钟,平坦的林荫道、神殿式的建筑,都吸引着文刚们的眼球。

在上面讲话的是什么人,可一点也看不清。因为还没有麦克风之类,他讲的什么,大家也都没有听明白。

周泽文校长和夏懋林老师、李小宜老师也没有听清讲的什么,只是给同学们说:“考试纪律是最严格的,一定要遵守好,一点也不能违犯,不要看别人的,不要带有字的纸进去。监考老师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办。”

同学们听了,心里都有些七上八下的。当晚的住宿,都是睡地铺,小孩儿们走累了,也顾不得天气热,蚊子凶,倒在席子上就呼呼睡到天亮。

这一天的考试,文刚觉得很轻松,语文的作文题是“我最快乐的一天”,他就写了昨天的见闻,他的算术可经常都在班上名列前茅,做起来很容易。考完之后,他和钟同、陈学文、王绍全、董伯才、刘里先等同学对了一下答案,大都一致。下午,学生解散,自己回家。

陈学文问廖文刚:“你回去,怎么走?”

廖文刚说:“还是走研经吧。我只认识这条路。”

殷正清说:“我们从小路回去,我带路。比走研经要近十来里。”

文刚和钟同都没有走过那条路,都说:“好。”

陈学文说:“考得起,我们见面的机会还多,要是考不起,见面就难了。”

廖文刚说:“估计我们都能考起!”

陈学文说:“我的家在全福燕子,只能走那边了。”大家握手而别。

走小路的有沈光武、沈光文这一对双胞胎兄弟,还有王绍全,他的家在庙子井;龚淑华,住在大河井。他们一行7人,从县城东门口大礼堂左边的石板路出去,这是一条古道,宽宽的石板路,延伸近二十里。先是一湾梯田,路都是往上走,路旁多有人家,前面是一个腰店子,有老人在这里摆一根长凳,上面横靠着一排甘蔗,等过路人买;还有一位大娘,方凳上放一个圆圆的小簸箕,里面放些炒花生、糖果、针线。一根巨大的黄葛树,根如虎踞,干如龙盘,枝似巨蟒,叶子密密层层,遮住了日光。这里地势高,凉风拂面。过路的人都要在这里歇一会儿,或坐或站。所以,地名就叫凉风坳。

接下去的就是长长的石板路,如天梯一般,直拖到河边,就是灰山桥,然后过石龙桥,走凉水井,殷家河,庙子井,到洞府山,就到廖文刚家的对面了。这条路,后来廖文刚来回走了六年。

开始人很多,最后只剩了钟同、殷正清和一个后面跟上来的女生,个子比廖文刚高,大家都不认识,也都没有招呼,后来才认识,她是打鼓滩的曾翠香,初中时,在六零初四班。高中时,和廖文刚同在六三高二班。

殷正清比文刚大五岁,同是断桥河的,但住在断桥河对岸,离研经小学不远,所以他在研经小学读的初小。殷正清,方正的脸,个子和钟同不相上下,显得很成熟,也健谈,待人很诚恳。文刚早就认识他了,他曾经在村办公室饭桌搭的台子上演过小话剧《蚂蚁搬家》,说的是两个少先队员在山上玩,发现蚂蚁搬的东西里有饭粒,于是抓住了一个逃亡地主。文刚和殷正清两人,一见如故,三个小伙伴,边走边摆。

廖文刚说:“我喜欢读书,二哥读书时,我就跟着去了。”

钟同说:“我开始最不喜欢读书。”

殷正清问:“那是为什么?”

钟同说:“开始,我跟我二哥去读私学,觉得不好耍,后来叫我读小学,我整死不去读。”

文刚问:“那你怎么又来读了?”

钟同说:“那还得感谢我的二哥钟开贵,我大哥回来,买了一个很漂亮的盒子,给了最喜欢读书的二哥,我很想要。二哥经常给妈说,要我也去读书,我不肯去,二哥还哭了。我就说:‘把盒子送我,我就去读书。’二哥问:‘真的?’我说:‘真的。’二哥说:‘那你要跟着我到学校去,报了名,我才把盒子给你。’第二天,我就跟着二哥来断桥小学报名。走到白杨嘴的庙子旁,我又不走了,怕二哥到了学校不给我,说:‘把盒子给了我,我才走。’二哥就把盒子给了我,我就跟着二哥到学校报名读书了。”

廖文刚问:“什么样的盒子?”钟同说:“椭圆的,很精致。像是装烟的。”

那位女生,到了洞府山,顺着向东林的大路去了。廖文刚等三人,下了洞府山也分路了。钟同往右边走,殷正清往左边走,廖文刚的家和洞府山是平行的,正正的下到坡底,上到最高峰,就到家了。三个人都挥手说:“再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