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汉高帝故居刘氏族谱序 (第2/2页)
景帝启公有子十四,:1 刘德(河间王);2 刘阏(刘寿)临江王;3 刘余(淮阳王,徙封鲁王);4 刘非(汝南王,徙封江都王);5 刘彭祖(广川王,徙封赵敬王);6 刘发(长沙王);7 刘端(胶西干王);8 刘胜(中山靖王)有子 120 人,其後裔封侯居官後世分居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国;9 刘荣(初立为太子,废为临江王);10 刘彻(初封胶东王,後立为太子继帝位,即汉武帝);11 刘越(广川惠王);12 刘寄(胶东康王);13 刘乘(清河衰王);14 刘舜(常山宪王)。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长沙定王刘发直系,邦公九世孙刘发之後裔,有居湖北通城,有居荆州,有居金华者。中山王刘胜居河北一带有子一百二十,分居各地,世世代代苗裔繁盛,是吾刘氏之望族也。乃中山靖王之直裔,於西元二二一年定都四川,生有三子:长子刘禅、次子刘永、三子刘理。
禅公有七子:汉太子刘璿、平安王刘瑶、西河王刘棕、新平王刘瓒、北地王刘甚、新兴王刘询、目堂王刘璩、皆蜀汉所辖川、陕、甘各地,後受司马氏之害,平安王瑶子刘镇幸免,逃至江西隐居为庶民。至今江西宜春,吉水等地亦不少裔孙在此。备公次子刘永迁去洛阳,生一子:刘晨,後裔有迁回苏沛者,後裔有迁去江南或山东者,晨生三子:刘玄、乾振、乾清多避乱南迁,闽、浙、粤和港台者,後徒居东南亚诸国。
据香港谱载:“西元二三八年,永公东迁洛阳,徒居江南,为避黄巢之乱又徒福建等地。後於宋末元初,中原战乱,历经整个世纪,我祖避乱南迁各地”。
据湖南《南塘刘氏四修族谱》中载,少奇公上祖时显公,从江西吉水迁居湖南山清水秀之地,辟地种植,营屋而居,少奇公亦备公直系邦公之後世孙也。
西元二二零年,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废为山阳公,传子刘冯,袭父职,孙刘康,曾孙刘谨,直至玄孙阿知,正值西晋大乱之时,做为亡朝後裔的阿知,一日告老臣曰:“吾久居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於日本有圣天子,吾欲往徒之”。於是西晋太康十年五月朔日(西元二八九年)和其子都贺母弟兴德及刘国鼎、刘涛子、刘信子、刘鹤明、张涛、安久良、恒保、武英等二千零四十人离汉土代郡建国邑(今朝鲜)飘荡,经几多艰难到达日本,旋定居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被应神天皇赐爲“东汉使主”,後又曾赐爲“板上”,“大藏”至元一一三一年因四十五代祖春实将军平乱有功,朱雀天皇给以极大恩赐,幷在原田之地修建宫室,凡刘氏嫡裔皆迁原田居住,至此刘邦的这支直系裔孙皆以原田爲姓至今。正如日本这支谱序中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国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四十余年,交代十三四朝,距今虽已悠久,其间两国各有盛衰然无不尽怀谱,同宗齐发欲爲,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
据《刘氏族谱》载:“晋永嘉八年初旬石勒之乱,尚书刘琰,举族扈从晋元帝过江,寓居京口”。其他中原刘氏裔孙,亦视中原不宁也大批随之南迁。此外,如河南邓州人刘虯,系豫州刺史七世孙,此时徒居江陵,临淮人刘会随晋元帝渡江後居丹阳。南朝宋国刘裕祖孙自彭城迁居京口。至於其他平民刘姓避难者更是无计其数,他们先流居江淮一带,然後再流居江南,甚至更远的地方,闽、鄂、粤、黔、赣等地。爲了与当地人区分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刘”。
另据《刘氏族谱》载:“三国时期诸葛亮伐南夷时,有一支备公後裔随军南下,流居於泰国,马来西亚等处,每年聚族祭祀烈帝”。唐僖宗年间,刘备之苗裔翰林学士刘天锡,弃官奉父命携子孙再度南迁,还避居於福建宁化,後又迁江西,广东兴宁等地,此时迁移行踪不定,其中多有向黔、滇、桂、闽、川、海南等边境地区迁居者。蜀汉後主刘禅的後裔刘止贤逃避多年之後,又从广东迁回四川,目前四川重庆巴县一带的刘氏多爲刘禅之後裔。另有一支於明末清初反清复明将领,汉皇帝後裔江南名将刘成(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二十四都人)功打南京失利,和罗葛章,郑成功将军汇合,经厦门去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宝岛,定居於台南高雄等地,今仍以彭城堂号称之,幷在高雄市仁武乡仁春巷建有台湾最大的刘氏家祠“长春堂”,门额上仍镶刻着“彭城”字样,去台的前五辈是:一世刘成,二世刘玖,三世刘乞,四世刘老,五世刘惠,至今庙堂香火鼎盛。
唐高宗总章二年(西元 669 年)福建,潮州一带发生“蛮獠”啸乱,暴乱平息後,经济文化井然有序,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此时中原地区正值“安史之乱”,战争连绵,百姓处於水深火热,苦不堪言之中,於是也随之流入闽南谋生,刘姓当不例外。直至唐末,政府腐败,引发黄巢起义,此阶段随王潮南下入闽的刘姓也较多,如先锋官刘行权,彭城人刘山甫,固始人刘存等皆是。这里的刘氏後裔每年正月二十三日来此聚族拜祭,从无间断。两汉时期的汉刘苗裔,有的因犯罪国除贬为庶民。有的被流放发配到西域,後随匈奴流散到欧洲去的,今匈牙利国,则有汉刘後裔留居。据中山靖王刘胜後裔,马来西亚砂罗越和福州凤岗的《刘氏族谱》载:“传至存公,字一心,世居淮南,光州,固始。唐僖宗中和年间,巢寇乱华,贼帅王绪陷淮南,光州固始兵戈倥偬,淮人皆弃光州去,而存公随之入闽”。存公後裔而後又有迁居马来西亚者。汉朝鲜为汉土,刘氏裔孙迁徒和分封於此的也很多,如今南韩约二十万人之多。现在他们奉祀刘邦四十世孙刘荃。刘荃为宋代翰林学士兵部尚书,高丽文宗三十六年归朝鲜,衍为名门大族。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入侵中原,宋都汴京失陷,宋徽、钦二帝被擒,官绅百姓皆大批外逃,宋康王赵构南逃建立南宋,百姓随之南迁,刘姓的开封人刘铉此时迁居苏州,刘畿迁居建康,其後裔移居平江长洲。刘功甫任宋江西万安县丞,子孙繁生於此。南宋名将刘光本爲陕西人,建元初年随高宗南渡,任制置使,屯守镇江。甘肃人刘琦,系泸州军节度使刘仲武之子,善骑射,高宗招爲名将,後归居镇江。在此时,也有人从山西东迁的,据丰北一支《刘氏族谱》载:“吾祖雨公,系代王参公之後裔,苦元苛法,隐居山林,至雨公定居太原,後又迁居古丰汉故里”。明太祖朱元璋当皇帝後,爲恢复生産,增强国力巩固大明政权,便“大分天下图籍”,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由人口密集处向战争或河水泛滥致使人口稀疏的地区迁移,迁移方向由北向南,或由西向东,往边疆迁移者多是执行朱元璋的军屯边疆政策而随军入边的,刘姓所当其中。
据缅甸《刘氏族谱》载:“从内地迁居云南腾冲一带的,有南京的刘思义、刘全标,江西的刘克修、刘子庄,河南的刘承祖,陕西的刘西贵等。皆爲明初南征战士入闽的一世先祖”。洪武、永乐年间向东迁多是从山西、陕西,向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移。据沛《刘氏族谱》载:“我支刘氏祖籍彭城,後因转乱先迁至山西,於明代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回彭城”。江苏盐城《刘氏族谱》载:“洪武初年,苏州廊内地窄人稠,而郊外广阔,皆皇玉之士,旨命,自苏州阊门而来”。据天津《刘氏族谱》载:“洪公,即吾迁居沧州之始祖也,於明朝永乐二年,奉旨率四子二侄随驾北迁,占据沧州,迁到天津大港等地”。
据香港《刘氏族谱》载:“去台湾最多的是刘备裔孙广传之後裔,第 154 世刘鸿润是去台的开基始祖”,宁化兴宁刘氏乃刘备次子刘永的後代,刘永从成都徒洛阳,传二十五世刘枢衡,其孙刘天舒登进士,传至四十七世及开七公,其子刘广传登进士,传十四子八十三孙。现在台北市“龙岗亲义会”会长刘永富先生既是开七之後裔,广传公九子巨江公之後人。香港、马来西亚刘氏亦多爲开七公之後裔。据明永乐翰林院修撰行人张洪的《南夷书》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刘姓始祖刘总旗,随沐英平北夷王,因功受封“白金百两,白马一匹”到缅甸定居,如今缅甸有几十万刘氏後裔,有的爲高级官员。迄今东南亚诸国和澳美等地的邦公後裔多在异地他乡成立了那些地方的刘氏宗亲会,缅怀祖国,缅怀先祖,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聚族拜祭刘邦、刘秀、刘备三帝先祖。宗亲兴邦,少卿等人爲我刘氏宗亲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两千多年,人口繁衍,多因天灾人祸刘氏嫡裔散居各方,正如中国着名历史学家,秦汉史研究会长林剑鸣教授所写“刘邦後裔遍全球”。刘姓是中国四大望族之
一,是皇室国姓,在当今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之际,我汉皇後裔当牢记先祖之遗训,精诚团结,共振中华,尽早将我全球刘氏宗族汉皇後裔之历史、支派源流,稽考详明,昭穆於册,爲实现皇室国姓世界刘氏大成谱而共同努力。
汉高帝裔孙拜撰:刘恒心 刘念德 刘学德 刘学山刘茂善 刘文清 刘 宏 刘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