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汉高帝故居刘氏族谱序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中华留氏总谱下卷!
《汉高帝故居刘氏族谱序》
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物有天,此乃古今共识之理,故必追本溯源,慎终追远。国家由民族组成,民族由家族组成,家族即由家庭组成,作爲社会细胞的每一个家庭,犹如片片树叶,家族犹如树干。树叶茂盛的参天大树,皆同根所生,不可分割之整体,众多叶生之树种,即构成伟大的民族之林。无家庭亦无家族,无家族亦无民族,无民族何谈得上国家?家有家历,族有族谱,国有国史,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家史和民族史,才能对自己家庭和民族産生爱,只有认识了自己的国史才有可能热爱和忠诚自己的祖国,因爲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让人们看到兴亡盛衰之过去。没有历史的民族,就象荒原上的野马,群集而不定,聚散无常,一旦大难临头,就不能群起而奋斗,就没有整体团结而抗争的能力。所谓:“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太平矣”,即《尚书》:“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之意也。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中华民族之兴盛成长,以家庭爲起点”,主张复兴民族,要从健全家族团结宗族做起。家谱是团结之纲领,是灿烂文化之体现,是社会文明之象徵,是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蹟之文献。族谱兴立已久,太史公曾自序取之《谱牒》,宋有司马光《臣僚家谱》一卷,孔孟圣人之亲支递传不绝,想见其族谱建立之完备也。爲上溯源流,下系端委,而後世继承支派清朗,世世代代昭穆於册,宗绪流传历久不失,故修我刘氏族谱以传後人。吾掩龙刘氏乃陶唐氏尧帝之後裔,汉高祖刘邦之直系,近世祖爲山左游幕於颖邑,乾公长子方卿公之後裔也。
帝尧长子监明公受封於刘地(河北唐县),後人因以为氏。传至十八世祖刘累公,善扰龙,事孔甲,夏後嘉之赐爲御龙氏,後迁河南鲁县,卒葬於沛地,北宋王安石曾赋诗赞:神物惊天犹可骑,如此孔甲但能羁,当时若是无刘累,龙意茫然始得知。後裔也多以此爲念,有称御龙堂号者。在商末得显贵,封为豕韦氏,後居唐,又迁杜,後有唐杜氏之称。传至周代杜伯公,事周王,爲上卿大夫,挂右将军帅,文武兼备,声誉显赫,周宣王四十三年被诬杀害,封地杜城被夺。杜伯生子隰叔,由周奔晋,官拜士师,徒居沛丰。後传世祖士会公亦晋国士师,曾食采於范,因号范氏,范宣子士丐乃士会之裔也。鲁文公六年士会适秦,後有归晋,次子士雃留居於秦,避秦获援累祖之姓复爲刘氏曰刘轼。轼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八世孙榜炤公,战国时获於魏,遂为魏大夫諡号庄公。庄公生申公显科、显科生文公思泷、思泷徒大梁生刘清,即汉皇故里刘氏之开山始祖也。谱载:“
战国时随秦伐魏,榜炤为魏所获,封爲大夫諡号庄公,秦涉魏,清公由梁(开封)徒丰,旋隐邑西北隅离城十二里力村疃(今金刘寨)定居,因避秦祸更姓为金,後复刘姓,古墓至今犹存,後人称之为(汉皇林)”。
《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後也”。汉目录学家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至秦获於魏,秦灭魏,徒大梁,都於丰”,“丰公盖太上皇之父也,其迁曰浅,坟墓在丰鲜焉,及高祖即位,置官祭祀,则有秦,晋,梁,荆之巫”。清生丰公仁、仁生煓公执嘉、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伯早逝,生一子信,未冠夭殇。仲公字喜,先封爲代王,後封合阳侯,居山西,其长子濞,封吴王居沛,次子刘广封德哀侯。邦公行三,字季,即吾高皇先祖。交公行四,字游,封楚元王,居古彭徐州,爲吾彭城刘氏之开山始祖也,其四世孙向公,本名更生,字子政,聪明好学,精通经史,文才显达,德高亮节,感受於太乙燃藜之恩,遂爲汉朝重臣,任光禄大夫,校阅群籍,着有《别録》等书,爲我国目録学之鼻祖也,後裔多以此爲怀,念先祖之鸿德,即以青藜堂,燃藜堂号命名之,以做纪念。今徐、铜、沛、泗阳等地亦不少向公之後裔,宋武帝刘裕乃交公二十一世孙也。
自尧帝後监明公始,至高祖刘邦止,吾刘氏已传七十五世也。邦公称帝後大封同姓为王侯,子孙繁衍较盛,又传四百多载,後裔遍及於世。然因改朝换代,兵荒战阵,流居异国他乡者有之,隐居山林者有之,甚至更名换姓者亦有者,自此真是:“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皆我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然因代远年灭,族谱多有失传,族系亦难稽考,实爲我刘氏之宏大不幸也。
望太平盛世,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之国策,使国内外各人员互相交流,资讯资料得以交往,使我皇室国姓‘汉刘’既能溯源流,又知各地之分布,实属天助我成也。先祖邦公生有八子:长子刘肥封齐王,後裔居齐鲁等地。次子汉惠帝刘盈与後宫美人生:少帝刘恭,恒山王不疑、朝,後少帝弘,淮阳王强、武,吕王太诸杀之;三子如意初封代王,後封赵隐王,居河北,陕西一带;四子刘恒即孝文皇帝,子孙最盛。五子刘恢封梁王,居河南一带,後改爲赵共王;六子刘友初封淮阳王,居安徽,後徒河北鲁西一带,後改为赵幽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居安徽一带,其子刘安编写《淮南子》还是豆腐的发明人;八子刘建封燕灵王,居河北一带;鲁元公主嫁建阳侯张敖。齐王肥公生十三子即:齐衰王刘襄、朱虚王刘章、济北王刘兴居、齐孝王刘将闾、葘川懿王刘志、胶西王刘印、葘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管侯刘罢军、爪丘侯刘宁国、杨丘共侯刘安、管平侯刘信都,这支刘氏裔孙世世代代多散居在山东,河北一带繁衍生息。今山东即墨,河北,天津大港一带的刘氏皆为刘肥後裔,明朝永乐二年,肥公五十四世孙洪公奉旨率四子二侄随驾北迁,占河北沧州东西居之,族谱至今犹存。邦公四子恒公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年,清廉治国,德传子孙,生四子:长子刘启孝景皇帝。次子梁王刘武即汉故里金刘寨先祖。三子刘参,居山西太原。四子梁王刘揖无後。刘武因平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大受封赏,管领开封到泰安一带四十余忝城疆土,居天下膏艘之地,武生梁共王买,买生梁平王襄,襄生梁贞王毋伤,毋伤生梁敬王定国,定国生十五子,第十子刘欣於元帝建召二年封为陵乡侯,移居汉之故里繁衍生息,祭扫祖墓,以尽孝道。
隋代吾祖邕公参“天序”首修家乘,传至宋代第四十五世运太公,好诗书多才艺,通经史爱文章,身居小吏,热心於宗族史学研究,到处访查稽考,参阅典籍碑文,将失传之世系接续详明,使後代昭穆序然,又编写二十四字排行辈序即“运继昌期,家修廷献,安兴基业,尊崇西汉,宗德万怀,应水泗玉”。後因宋金战争,蒙古入侵,族人一度失散避难南迁,有居鲁、豫、苏、皖者,有去湘、鄂、贵、黔者,今蚌埠怀远,蒙城等县亦有数十万之衆,长怀念先祖,立庙祭祀。运太公之孙,继荣公之长子昌俭公曾率家人於金大定年间离乡出走,於胞兄洒泪而别,昌意公仍留故里。昌俭公历尽艰险流居於湖东後孟,置田立业,营屋而居,家産富有,人烟繁盛,常与故里人来往。後又因多次黄泛,族人亦有东迁齐鲁,枣庄者。传至五十一世廷立公,战乱平息,天下太平,公又修续家乘,踏破铁鞋访寻失散多年的族亲。至民国二十三年,族亲作俭公和族亲作相公又重修族谱,昭穆无误。其间,五十九世祖西伯公曾受祖命带家人於明嘉靖年间东迁枣庄继承祖业。五十七世遵道公从金刘庄(今金刘寨)调居山东巨野杈子楼,至今林门古石碑上仍刻有“派衍龙城卯金渊源绵後裔,支分麟野丁壬穴向建先莹”,後裔亦有迁郓城,微山,济宁者。
据庄里族谱载:宋代中期旺公由丰邑金刘庄迁居藤县古棠鱼庄里,一三三一年旺公十一世刘节公又由庄里迁居济宁刘家桥。传至十四世少胜公,於明寄居单县,十八世益公於明季由刘桥迁居中闫,二十二世宗文公於明末由刘桥迁居王窑庄,二十三世苟公清朝中叶由刘桥迁居王军庄。
旧谱载:明代,邦公四十九世家兴公由峄县後孟迁徒永城,邦公五十三世孙兴泰公爲求生计推石马车迁山东菏泽东南九十里刘楼,至今人烟繁盛,人才辈出。五十五世延玉公,由金刘寨迁山东金乡巨野。五十六世珍瑞公迁河北大名,永瑞公迁河南夏邑,砀山择家焉。六十世汉彬迁山东诸城,传至六十五世即清代大书法家大清官刘墉公,墉公下江南时曾送给老家带有“圣旨”的纱灯,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又送给金刘寨亲笔中堂两幅,於文革一火焚之,世世代代吾族堂号均称为“汉里堂”。七代梁王刘立生三子:长子永、次子防、三子少公,永先封为梁王,後来自立天子,其子梁王刘纡之後裔居淮阳一带。
据侯孟刘氏族谱载:西伯公自汉故里迁鲁後,子孙繁昌人才辈出,爲官爲商者数人。西伯长子汉达公则远迁居安徽颍州演流集,三子汉暹迁居滕州羊庄镇中顶山村。明代末清初又有迁居峄北、峄东地区、枣庄寺山子村系吾族後孟之分支,六十三世璜公之後裔。六十四世祖福永公迁居江苏铜山大许岳海村,均各自人丁兴旺,子孙繁昌,後又不断外迁者北至滕州、枣庄、峄县、韩庄、南至徐州、大吴、贾汪、涧溪、东至胶东等各地,还有不少者失去联系者广多,後孟刘氏爲吾祖遂成鲁南湖东临枣地区之旺族也。
据安徽颍州掩龙刘氏族谱所载:明万历六年後金频繁入侵,从辽东至山东、江苏一带起义肆起,泰安州、兖州却连年旱灾,百姓少吃无穿,导致匪祸横行,民不聊生。而江淮一带洪水泛滥蝗灾四起,致淮河流域人烟稀少,生灵涂炭。帝神宗下诏山左移民集结於枣林庄,协同南迁。乾公因此避难,伴随移民潮背井离乡迁颖。途径汉故里又相约三弟坤公,四弟灜公,携子同行。乾公(西伯公字乾)於嘉靖年间由丰邑金刘庄奉祖命迁居山东兖州府峄县企鹏乡後孟村继承祖业,德传後代,子孙繁昌,人才辈出。而後西伯公又於明万历六年相约,三弟西山字坤,四弟西川字灜,及其长子汉达和家眷,三子汉暹,自峄县随移民潮南迁。次子汉进,四子汉道留守故里。汉暹年幼至山东藤县投亲定居。(二弟西安长子汉杰外迁,次子汉川仍留守江苏徐州汉故里)。西伯公兄弟协子继续前行,至安徽凤阳府颍州卫关三里演流集(今掩龙庙)西定居,立村屯曰刘村。谱载:乾公掩龙刘氏及後孟刘氏始祖(汉达字方卿、汉进、汉暹、汉道)。二弟西安居丰县金刘寨(汉杰、汉川),长子汉杰後裔居丰城西关。三弟坤公後裔现居安徽阜阳颍州区前後刘庙一带。四弟瀛公(汉德、汉礼)後裔现居後刘庙及安徽霍邱县马店镇茶台村山边组一带(刘道树有谱)。
始祖乾公传至第五世(弘绪公三子)文魁公配姚氏外迁嗣失考,第六世(玉松四子)永袭公配氏失考,第六世(淑善长次)失考,第七世永和(子伟公次子)待查,第八世(崇仁公长子)殿爵公游学外出不知下落,第八世(崇盛三子)振河公迁居闻集西北失察,第八世(敏慎次子)振江迁焦坡集失考,第十二世(雯书子)守达迁居临水山南文塔集东偏待查。第十世(冠甲公长子)瑞墀公迁居阜南三塔东亓家洼谋生至十二世思恭之子锡银公,又於 1967 年返迁故里刘老庄。传至十一世瑞生公三子思明公,武才兼备前往阜南牛集,曾任周集民团教官,後不知所踪失考。十三世锡仲四子:长子瑞清乳名旦其子林材,次子瑞斋乳名鸭配留氏其子择才,三子瑞三乳名利配刘氏被烧死,四子瑞林乳名德配李氏其子象女儿严失查。锡川子汝涛字兰亭迁云南失考。文帝三子刘参,原封太原王居山西,後封爲代王,生刘登爲代共王,登生十子,非王即侯,子子孙孙数十代,人烟繁盛,多散居山西各地,後因黄河下游多有黄泛,中原一带人口减少,於明初洪武年间,亦有徒山西迁居汉故里者。丰邑一支谱载:“吾祖系代王参公之後裔,苦元苛法,隐居山林,至雨公定居太原,後迁古丰高皇故里”,丰西和丰东北一支‘金、玉、宝、贵、香’兄弟五人,永乐二年奉旨播迁由山西洪洞复移古丰。丰东北冯屯一支乃长沙定王之後,由湖北迁来。大营一支由山西迁来,至今人烟繁盛人才辈出。
邦公六子刘友初封淮阳,後徒为赵王,生子二:长子河间王刘遂,次子刘辟疆,多繁衍在河北一带。邦公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安徽)其长子刘安袭封为淮南王,为不忘祖籍丰邑故土,将所封之淮南寿县改名为安丰县(今为安丰镇),他信奉道教,到处传经,後裔亦有“传经堂”号者,公精炼仙丹,实为今日之豆腐也。爲纪念豆腐发祥地,一九九二年联合国在淮南寿县召开了国际豆腐节。据传所炼之物(豆腐渣)爲鶏犬食之,食而升天之说,故有成语:“一人得道,鶏犬升天”之成语,安公招至数千名宾客方术之士,编成包罗万象的亲家代表作《淮南子》一书流传後世,影响极广。淮南一带刘氏多为安公後裔,迄今仍定期在淮南王墓寿县八公山上聚族拜祭,以念先祖之德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