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大唐凌烟志 > 第153章 李纲辞官,彰显士者如琴

第153章 李纲辞官,彰显士者如琴 (第2/2页)

唐高祖李渊看到李纲要辞职,拍案怒斥道:"当年你在潘仁这等贼寇麾下任长史尚不觉羞耻,如今反而不愿做朕的尚书?更兼太子辅弼重任在肩,为何执意求去?"

高祖李渊所说的潘仁出身关中鄠县(今陕西户县),隋末大业年间(605-618年)借隋朝控制力衰弱之机,逐步发展为地方武装势力。其活动轨迹折射出隋末乱世中地方豪强的典型生存策略。

隋末大业十二年(616年),关中地区在隋炀帝暴政下陷入深重危机,史载"百姓困穷,财力俱竭"。作为京畿要冲的鄠县(今陕西户县),因赋税苛重成为反抗浪潮的焦点。在这场动荡中,潘仁势力的崛起颇具代表性。关于其身份,《资治通鉴》称之为"鄠县贼帅",《册府元龟》却记载为"土豪潘仁",现代学者辛德勇考证认为,此人实为利用乱世聚集"亡命数千人"的地方豪族,这种身份的双重性恰是隋末社会剧变的缩影。

潘仁以鄠县为根基,控制长安西南诸县,与西域胡商后裔何潘仁部形成军事呼应。其根据地司竹园"周回百里",不仅是唐代重要竹材产地,更因易守难攻成为战略要地,《新唐书》记载"众至数万,据司竹园为壁"。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攻占鄠县县城时,其采取"杀隋官,开仓济民"策略,既打击隋廷统治又收揽民心。在与隋将屈突通的交战中,采取"依山为垒"的山地游击战术,令官军疲于应对。该部九月参与围攻长安战役时,已与李渊之女平阳公主的“娘子军”武装力量形成联合,这种军事合作预示了其日后归唐的必然选择。

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随着李渊集团入主关中,潘仁审时度势率三万部众归降,这一决策具有双重意义:既因控制长安西南门户的战略价值被李渊重视,又成为展示新兴政权包容性的政治象征。

归附后,其武装被整编为"渭北道行军",潘仁本人受封正四品车骑将军虚职,实际兵权转交李渊堂弟李神通,这种"授爵释兵"的策略体现了唐初处置归附武装的常规手段。

据后世分析该部组织特征可见,潘仁势力的兵源以关中流民为主,混杂豪族私兵,战术上擅长"倏聚忽散"的山地游击,经济上依托司竹园竹林资源维持军需。虽具一定战斗力,但正如陈寅恪所指出的"但求自保,无问鼎之志",缺乏明确政治纲领的局限性使其终究未能突破地域性武装的格局。

潘仁势力归唐后,迅速被边缘化,更折射出庶族武装在关陇贵族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该部历史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加速了隋朝在关中统治的崩溃,其归附部众成为唐军攻打长安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其发展轨迹印证了隋末乱局中地方势力的生存策略。值得关注的是,潘仁留用隋朝礼部侍郎李纲为长史,通过制定"三不杀"(不杀降卒、不掠妇孺、不焚学宫)军规提升军队素质,这种借重士族官僚完善治理的尝试,使唐朝政权区别于普通流寇。

与同期关中孙华起义军的对比更具独特赴任启示。孙华部坚持抗唐至武德二年(619年)最终战死,而潘仁早期归附得以善终,不同抉择导致截然相反的历史结局。

关于这支武装的性质,传统史观视作"农民起义",但近年研究指出其核心成员多为地方豪强,活动范围未超出宗族势力圈,且缺乏均田免赋等农民诉求(参见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至于潘仁结局,《新唐书》仅载"武德初,拜车骑将军",户县虽流传其"归隐司竹园"的传说,但无确凿史料佐证。现存陕西周至县的司竹园遗址,作为唐代重要战略物资基地,仍默默见证着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面对高祖李渊的斥责,李纲立即伏地叩首,道:"陛下容禀,潘仁虽为草莽,但每逢他要滥杀无辜时,臣的劝谏他尚能听从。臣在其幕中履职,自问无愧天地。而今陛下乃开国明君,太子系天下储贰,臣才学浅薄,谏言于陛下如投石入海,规劝太子亦似以水沃石。若尸位素餐,岂非令东宫蒙羞、朝廷失体?"(《旧唐书·李纲传》载其原话"陛下创大业,臣岂不思竭诚?但臣所言如水投石,何者?太子非从也")

高祖李渊闻言,长叹道:"朕深知卿乃耿介之士,还望能留下继续教导太子。"

唐朝朝廷遂于武德二年(619年)九月二十七日,改授李纲为太子少保,仍兼礼部尚书、太子詹事。然据《新唐书》记载,此次职务调整实为明升暗降,"虽居三师之位,不复得预东宫要务"。

经此"辞职"风波后,李纲仍以老臣之忠,屡次上书切谏太子李建成。

他痛陈太子三失:其一沉湎酒色,常在东宫设宴达旦;其二轻信谗言,致使东宫属官竞相进谗;其三疏远骨肉,与秦王嫌隙日深。每份奏疏皆引经据典,以隋炀帝失德亡国为鉴,字字泣血。

太子李建成览奏后,虽表面称"少保忠言,孤当省之",实则嫌其迂阔。据《旧唐书》载,建成曾私下对心腹言:"李纲老儒,不识时务。当今天下,岂是几句圣贤道理能定?"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地与齐王元吉密谋对付秦王李世民。

李纲见谏言如泥牛入海,忧愤交加。是年冬,他再度上表请辞,奏称:"老臣衰病日笃,耳目昏聩,既不能匡正储君,又岂敢尸位素餐?"言辞恳切中带着几分悲凉。

高祖李渊知其志不可夺,遂下诏准其致仕,解其礼部尚书实职,但仍保留太子少保虚衔以示优容。

这位七旬老臣最终黯然离开长安,归隐田园。史载其离京之日,"东宫属官无一人相送",唯见秋风萧瑟,落叶满长安道。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弱国辛酸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