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李纲辞官,彰显士者如琴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大唐凌烟志!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年逾古稀的唐朝礼部尚书李纲向朝廷上表请辞,请求致仕还乡。此前四个月,这位七十四岁的老臣刚被唐高祖李渊委以重任,任命为太子詹事辅佐储君李建成。
李纲作为隋唐之际着名儒臣,其仕途横跨北周、隋、唐三朝,以刚正敢言闻名朝野。他在隋朝任太子洗马期间,因直谏太子杨勇整肃骄纵之风,遭权臣杨素、苏威构陷而罢官,退隐鄠县十余载。
唐朝立国后,李渊钦慕其清誉,于武德二年(619年)六月封任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保之职,命其辅佐太子李建成;至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更令其以太子少师身份教导太子李承乾,成为隋唐两朝三位储君的帝师。
在太子教育中,李纲秉持";以经史立根本";的理念,每日于东宫崇文馆授《春秋》《礼记》等典籍,尤重阐释";君君臣臣";的礼法秩序与";民为邦本";的治国之道。据《旧唐书》记载,他常引汉高祖纳谏、光武帝勤政等史例,结合隋亡教训,告诫太子";奢靡者失国,纳谏者昌明";。
唐初,高祖李渊沿袭隋制实行太子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制度,作为太子少保的李纲每日辰时经筵讲学、午间策论问答、申时政事模拟形成定制,李纲更创新采用";侍读制";,要求太子将《尚书》《汉书》治国理政篇章抄录成册,逐条批注呈交御览。
唐高祖对此套教育体系极为重视,特诏令东宫属官";詹事府";每月朔望考核太子课业,并将李纲编订的《储君箴规》作为制度范本。贞观年间李世民延续此制,甚至在李纲八十岁致仕时仍保留其";太子少师";虚衔,以示尊崇。这种将儒学经义与实务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深刻影响了唐代储君培养体系,成为后来《贞观政要》编纂的重要思想来源。
太子李建成初掌东宫时,对这位三朝老臣颇为敬重,《旧唐书》记载";太子每见纲论事,辄正容敛衽";,甚至";亲奉经书问义";,俨然尊师之礼。
但是,随着秦王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接连平定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主要割据势力的胜利战果,其军功日益显赫,朝野威望日隆,东宫与秦王府之间的矛盾也随之不断激化。这场权力之争很快从单纯的储位争夺,演变为涉及军政各方、牵动整个帝国格局的全面对抗。
李世民凭借赫赫战功获封天策上将,获准开府置官属,形成了与东宫并立的权力中心。秦王府不仅网罗了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还聚集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百战名将,成为朝中最具实力的政治军事集团。
与此同时,太子李建成也不甘示弱,一方面私募长安恶少及突厥降兵组成";长林军";,另一方面联合齐王李元吉扩充武力,形成三方军事对峙的局面。李世民则通过陕东道大行台掌握东部军政大权,进一步威胁太子的监国地位。
太子李建成组建的私兵武装";长林军";的命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政治寓意。这一名称的由来,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从历史传统来看,";长林";之名可追溯至汉代太子卫队制度。《汉书》明确记载汉太子宫设有";长林门";,其护卫士兵被称为";长林士";。李建成沿用这一古称,既彰显了其作为储君的正统地位,又暗含继承汉制的政治象征意义,以此强化自身的合法性。
就地理环境而言,唐太子东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隅,其北门外的禁苑中确实存在名为";长林门";的建筑群。据《长安志》记载,此处";林木深茂";,而太子私兵多在此操练驻扎,因此以地理特征命名也顺理成章。这种命名方式既符合实际,又赋予了这支武装特殊的地缘标识。
从字义上分析,";长林";二字颇具深意。";长";字喻示太子作为储君的未来统治地位,而";林";字则暗含";聚木成林";的军事集结之意。李建成借此名目,将分散招募的两千余名亡命之徒和突厥降兵整合为一支建制武装,既体现了规模,又暗示了组织性。
在政治隐喻层面,";长林军";的命名与秦王府的";天策府";形成鲜明对比。与后者强调";奉天策略";的进取精神不同,";长林军";更突出";根基深固";的守成理念,刻意区别于秦王集团的军事风格,以此突显太子作为守业者的正统地位。这种命名策略反映了李建成集团独特的政治诉求。
只不过,唐太子李建成的";长林军";在官方记载中多被视为非法私募的武装。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后,李渊曾以";私募长林兵,图谋不轨";为由责罚李建成,这一史实表明该名称在当时已被官方认定为太子私兵的代称。
";长林军";的兴衰,不仅是一个命名问题,更成为玄武门之变前权力斗争的重要标志,折射出唐初政治斗争的复杂态势。
在朝堂之上,双方的博弈同样激烈。李建成利用储君身份拉拢高祖李渊身边的近臣,如裴寂等元老重臣,并联合后宫尹德妃、张婕妤等人构陷李世民。而李世民则通过妻子长孙氏结交高祖嫔妃以作反制,同时争取萧瑀等少壮派官员的支持。此外,双方还在地方势力上展开争夺,太子派罗艺出任幽州都督以控制北方边军,秦王则派遣心腹张亮秘密经营洛阳军事基地,甚至各自暗中联络突厥以争取外援。
在舆论与法统层面,双方的斗争同样尖锐。李建成以嫡长子身份强调传统继承制度,试图巩固其储君地位;而李世民则宣扬";功高者得天下";的理念,从而赢得新兴功臣集团的拥护。双方还各自培植御史台官员,利用弹劾手段打击对方。
这场权力之争最终愈演愈烈,李渊虽曾试图调解,但收效甚微。武德七年(624年)的杨文干事件更使矛盾公开化,李渊一度欲废太子改立李世民,虽因裴寂劝阻未果,但双方的冲突已不可调和,最终在武德九年(626年)爆发玄武门之变,彻底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
据史书记载,东宫的幕僚中允王珪、洗马魏征等人曾向太子李建成进言:";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
这番言论揭示了东宫集团对李世民军功的忌惮。
李纲敏锐察觉到这种危险的权力博弈,多次劝谏太子李建成道:";秦王(李世民)乃国家柱石,您们兄弟当如手足相扶。昔曹丕、曹植之争,终使曹魏衰微,此乃前车之鉴。";
但太子李建成在“败家子”弟弟齐王李元吉及部分东宫属官的怂恿下,与秦王的嫌隙日渐加深。史载唐朝太子李建成开始";私蓄长安恶少二千人为卫士";,并";阴募四方骁勇";,这些举动明显是在针对秦王李世民集团。
李纲看在眼里,已察觉太子";渐近宵小,疏远正人";,再次当庭劝谏道:";昔汉武帝因江充谗言酿成巫蛊之祸,隋文帝听信杨素谗言废黜太子勇,谗佞之害甚于刀兵。";
但李建成听后,表面";改容称善";,内地里仍然继续纵容齐王李元吉等人构陷秦王李世民。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最终导致李纲心灰意冷,于是,他在619年九月底首次向朝廷提出辞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