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永远的丰碑 > 第二十八章,身先士卒的将军

第二十八章,身先士卒的将军 (第2/2页)

姚中英生于广东平远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中学毕业后,他得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革命政府并准备出师北伐,立即长途跋涉,奔向广州,考取黄埔军校第二期。在校期间,随黄埔军校学生东征,讨伐陈炯明。后又入陆军大学第八期学习。毕业后,在陈济棠部任独立第1师第2旅第6团中校团副,燕塘军校任上校教官。陈济棠下野后,任第4路军教导旅上校参谋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姚中英当即上书当局,表达自己及部下誓死救国、杀敌立功的决心。为了排除后顾之忧,专心杀敌,他把妻子儿女送回平远乡下居住。送回乡后,只在家居住两日,便急着要返回部队,亲人们都挽留他在家多住些日子。他概陈言,劝说家人:“如今国难当头,我作为军人,不能躲在家里,只有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国家才能和平安定,亲人才能团圆。”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姚中英率部凭借简陋的工事和落后的武器,冒着日军陆、海、空猛烈炮火的轰击,率部顽强地阻击敌人,因作战有功普升为陆军第83军第156师少将参谋长。

11月5日,日本侵略军在杭州湾登陆,淞沪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守军陆续撤离上海。日军在攻占上海、无锡后,分三路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进犯。姚中英所在的第156师奉命退守南京,据守汤山一带,阻止日军北犯。

12月4日,句容陷落。12日,日军向南京城发起总攻,第156师因连续作战,兵员损失很大,弹药严重不足,但姚中英等仍督率残部与日军展开最后的拼杀。当晚奉命突围时,姚中英率全师在紫金山东面冲锋,杀出一条血路。激战中,姚中英身先士卒,辗转冲杀,连杀数敌,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妻子:严坤灵,广州人

女儿:姚惠秀

外孙:刘伟荣

姚中英与妻子严坤灵共育有5个孩子,他离开家前往参加抗日前线战斗时,妻子腹中还有一女。临别前,他还满怀柔情地为未出世的孩子起了名字。姚中英夫妇是自由恋爱结婚,听闻丈夫牺牲,严坤灵悲痛不已。严坤灵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之前是一名中学教师,不会讲客家话,也不会耕田种地。她在广州的亲人曾想接她回广州,但她仍坚持留在平远老家将5个孩子抚养成人。

国民政府追赠姚中英为陆军中将,拨款抚恤家属。 在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入祀首都忠烈祠,1969年3月,获台湾当局批准入祀台北圆山忠烈祠(国民革命忠烈祠)。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于2014年9月1日发出第327号公告,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以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 [2]梅州市有谢晋元、黄梅兴、姚中英、姚子青、罗策群、刘子超共6名英烈入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