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红楼白话版 > 第九十九回 守官箴恶奴同破例 阅邸报老舅自担惊

第九十九回 守官箴恶奴同破例 阅邸报老舅自担惊 (第2/2页)

“奴才哪一天不说他们?

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人都没精打采的,奴才也拿他们没办法。

老爷说从家里取银子,取多少呢?

现在打听到节度衙门这几天有生日,别的府道老爷都送了上千上万的银子,我们到底送多少呢?”

贾政道:“为什么不早说?”

李十儿说:

“老爷最英明了。

我们刚来这儿,又不怎么和别的老爷来往,谁肯给我们通风报信?

他们还巴不得老爷不去呢,好谋老爷这个美差。”

贾政道:“胡说!我这个官是皇上任命的,不给他节度做生日,难道就不让我做官了不成!”

李十儿笑着回道:

“老爷说得也对。

京里离这儿很远,所有的事情,都是节度上奏给皇上听。

他说你好,那就好;

说你不好,可就麻烦了。

等到事情弄清楚,就已经晚了。

就是老太太、太太她们,哪个不希望老爷在外面风风光光地做官呢?”

贾政听了这些话,心里自然明白,说道:

“我正想问你,你怎么突然都说起来了?”

李十儿回说:

“奴才本来不敢说。

老爷既然问到这儿了,要是不说,那就是奴才没良心;

要是说了,又怕老爷生气。”

贾政道:“只要说得在理就行。”

李十儿说道:

“那些书吏衙役,都是花了钱才谋到粮道衙门的差事,哪个不想发财?

都要养家糊口。

自从老爷到任以来,没见您为国家出什么力,倒先有了不好的名声,大家都在背后议论。”

贾政三道:“百姓们都说些什么?”

李十儿道:

“百姓们说,凡是新到任的老爷,告示发得越严厉,就越是想钱的手段。

州县的官害怕了,就好多多送银子。

收粮的时候,衙门里就说,新道爷的法令,表面上是不敢要钱,可这么一刁难折腾,那些乡民们心里愿意花几个钱,早点把事情了结。

所以那些人不说老爷好,反而说您不了解民情。

就是老爷最要好的本家大人,他没几年就做到了很高的职位,也就是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能够做到上上下下关系和睦罢了。”

贾政听到这话,说道:

“胡说!难道我就不识时务吗?

要是上上下下关系和睦,难道要我和他们同流合污吗?”

李十儿回禀道:

“奴才是因为这份忠心藏不住,才这么说的。

要是老爷就这么做下去,到最后一事无成、身败名裂的时候,老爷又要说奴才没良心,有话不告诉老爷了。”

贾政道:“依你说,该怎么做才好?”

李十儿说道:

“也没别的办法,趁着老爷您现在精神还不错,年纪也还行,上头有人照应,老太太身体也硬朗,多为自己考虑考虑就行了。

不然的话,不到一年,老爷家里的钱就都贴补光了,还会落得从上到下的人都抱怨,都说老爷在外面做官,肯定弄了钱藏起来自己享受。

要是遇到一两件麻烦事,谁肯帮老爷呢?

到那时候,事情也办不好,后悔也来不及了。”

贾政说道:

“照你这么说,是让我做贪官吗?

丢了性命还不要紧,难道还要把祖父的功勋都抹掉才甘心吗?”

李十儿回禀道:

“老爷是最英明的人,没看见去年那些犯事的老爷们吗?

这几位老爷都和您关系好,您常说他们是清官,可现在他们的名声又在哪里呢?

现在有几位亲戚,老爷您以前说他们不好的,现在有的升了官,有的调了职,关键就在于事情要办得好就行。

老爷要知道,百姓要照顾,官员也要照顾。

要是按照老爷您的做法,不准州县的官拿一个大钱,那外面这些差事谁来办呢?

只要老爷在外面还能保持清正的名声就好,里面的那些麻烦事,只要奴才去办,也不会连累到老爷。

奴才跟了主子一场,到底也要掏出真心来。”

贾政被李十儿这一番话,说得没了主意,说道:

“我是要保住性命的,你们要是闹出事来,可别连累我!”

说完,就踱步走了进去。

李十儿就自己作威作福起来,勾结内外,一起哄着贾政办事,反而让贾政觉得事事都很周到,样样都很称心。

所以贾政不但不怀疑,反而更加信任他。

后来有几处揭发上报的事情,上司见贾政为人古朴忠厚,也不仔细查究。

只是那些幕僚们消息最灵通,看到这种情况,找机会用言语规劝贾政,无奈贾政不听,有的幕僚就辞去了职务,有的和贾政关系好的,就留下来继续维持局面。

于是,漕运的事务办完了,也没有出什么大的差错。

一天,贾政没什么事,在书房里看书。

签押房呈上一封信,外面的官封上写着:

“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公文一角,飞递江西粮道衙门。”

贾政拆开信封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金陵的好友,故乡的情谊深厚。

去年我到京城任职,很高兴能常常在您身边。

承蒙您的厚爱,曾答应结成儿女亲家,至今我仍铭记您的恩德,不敢忘记。

只是因为我调任到海疆,不敢冒昧地提亲,心中感到愧疚,自叹没有缘分。

如今有幸您来到这里任职,让我平生的心愿得以实现,感到无比高兴。

正当我要表示祝贺的时候,先收到了您的书信,这让我的军帐都增添了光彩,我这个武夫也不禁拍手称快。

虽然我们相隔重洋,但仍能受到您的庇护。

希望您不嫌弃我家的卑微贫寒,愿意让我家攀附您家这棵大树。

我的儿子已经得到了您的青睐,您家的小姐一向仰慕她的芳容。

如果您能答应这门亲事,我马上就派媒人来。

路途虽然遥远,但有一条水路可以相通。

不敢说用百辆马车来迎接,我会恭敬地准备好船只等候。

现在我写这封短信,恭贺您升官之喜,并希望得到您的应允。

写这封信时,我不胜期待您的回信。

世弟周琼顿首。

贾政看了信,心想:

“儿女的姻缘,果然是有定数的。

旧年因见他就了京职,又是同乡的人,素来相好,又见那孩子长得好,在席间原提起这件事。

因未说定,也没有与她们说起。

后来他调了海疆,大家也不说了。

不料我今升任至此,他写书来问。

我看起门户却也相当,与探春到也相配。

但是我并未带家眷,只可写字与她商议。”

正在踌躇,只见门上传进一角文书,是议取到省会议事件。

贾政只得收拾上省,等候节度派委。

一日,在公馆闲坐,见桌上堆着一堆字纸,贾政一一看去,见刑部一本:

“为报明事,会看得金陵籍行商薛蟠——”

贾政便吃惊道:

“了不得,已经提本了!”

随用心看下去,是“薛蟠殴伤张三身死,串嘱尸证捏供误杀一案”。

贾政一拍桌道:“完了!”

只得又看,底下是:

根据京营节度使的公文称:

“因为薛蟠的籍贯是金陵,他路过太平县,在李家店歇宿,与店内的店小二张三原本不认识。

在某年某月某日,薛蟠让店主准备酒菜邀请太平县的百姓吴良一同饮酒,并让店小二张三去取酒。

因为酒的味道不好,薛蟠让换好酒。

张三则称酒已经买好没办法更换。

薛蟠因为他态度倔强,就把酒对着张三的脸泼了过去,没想到泼出去的力道很猛,恰好当时张三低头去捡筷子,一时失手,将酒碗扔到了张三的头顶前部,头皮破裂流血,过了一会儿就死了。

李店主赶来救助不及,随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张三的母亲。

张三的母亲张王氏去查看,看到儿子已经死了,随即呼喊并禀告了地保,到县衙去报告。

前任代理知县到现场检验,仵作对于头顶前部骨破一寸三分以及腰眼的一处伤,遗漏没有上报就填写了检验表格,详细呈报给府里审核转呈。

认为薛蟠确实是泼酒时失手,扔出酒碗误伤到张三致其死亡,将薛蟠按照过失杀人的罪名,比照斗杀罪收赎缴纳赎金免罪。”

等等内容报了上来。

我们详细阅读了各个罪犯、证人以及死者亲属前后的供词,发现不一致,并且查阅《斗杀律》的注释说:

“相互争吵叫斗,相互殴打叫殴。”

必须确实没有争斗的情形,意外导致死亡,才能够按照过失杀人来定罪拟定刑罚。

应该让京营节度使审明实际情况,妥善拟定罪名并上奏。

如今根据京营节度使的奏疏称:

薛蟠因为张三不肯换酒,醉酒后拉着张三的右手,先朝张三的腰眼打了一拳。

张三被打后回骂,薛蟠就把碗扔了出去,导致张三头顶前部伤得很重,头骨破碎,脑浆迸裂,当场死亡。

这样看来,张三的死实际上是因为薛蟠用酒碗砸伤他,伤势过重导致的,自然应该让薛蟠抵命,将薛蟠依照《斗杀律》判处绞监侯(绞刑缓期执行),吴良判处杖刑和徒刑。对于审理案件不属实的府、州、县官员,应该请求……

贾政因薛姨妈之托,曾托过知县,若请旨革审起来,牵连着自己,好不放心。

即将下一本开看,偏又不是。

只好翻来复去将报看完,终没有接这一本的,心中狐疑不定,更加害怕起来。

正在纳闷,只见李十儿进来:

“请老爷到官厅伺候去,大人衙门已经打了二鼓了。”

贾政只是发怔,没有听见。

李十儿又请了一遍。

贾政说道:“这便怎么处理?”

李十儿道:“老爷有什么心事?”

贾政将看报之事说了一遍。

李十儿道:

“老爷放心。若是部里这么办了,还算便宜薛大爷呢!

奴才在京的时候听见,薛大爷在店里叫了好些媳妇,都喝醉了生事,直把个当槽儿的活活打死的。

奴才听见不但是托了知县,还求琏二爷去花了好些钱,各衙门打通了,才提的,不知道怎么部里没有弄明白。

如今就是闹破了,也是官官相护的,不过认个承审不实,革职处分罢了,那里还肯认得银子听情呢?

老爷不用想,等奴才再打听罢?

不要误了上司的事。”

贾政说道:

“你们那里知道?

只可惜那知县听了一个情,把这个官都丢了,还不知道有罪没有呢!”

李十儿道:

“如今想他也无益,外头伺候着好半天了,请老爷就去罢。”

贾政不知节度传办何事,且听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