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建造神坛》a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冰封DF计划!
陈苗苗和郝小雨马上凑了过来,苗苗操着一口四川话兴奋地说:“既然这么有缘,又是在白垩纪,那就让我们结成白垩姐妹团仨!”
“哦耶!!”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欢呼起来,那清脆的声音在岩洞中回荡,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喜悦。
在桫椤山寨,鹤云飞和曲木戈武再次被龙山人押着一起上山干活。他们坐上绘龙车,这次终于看清楚了绘龙的行动方式。它们用强有力的四肢缓慢而稳健地爬行,虽然速度不快,但却有着惊人的耐力和坚韧不拔的力量,行走起来十分平稳,仿佛一辆天然的巨型运输车。
龙山人主要将它们用作运输工具,从山里拉来木料和山石。绘龙的身体宽大,背上长满了笋竹状的尖角,龙山人巧妙地利用这些尖角来固定车上的木制车框,这种独特的设计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鹤云飞和曲木戈武心中暗自赞叹这些古人的聪明才智,和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在这原始的年代,用绘龙做交通工具确实是最明智的选择,既方便又安全,完美地适应了这片神秘土地的环境和需求。
直到后来,科考探险队跟龙山人学会了“牧龙十八式”,才将这种恐龙战车真正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龙山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深山中,龙山人发现了一棵粗壮无比的巨大树木,它的直径竟然有半个排球场大小,如此庞大的树木,就连植物学家曲木戈武也从未见过,更别说叫出它的名字了。但他心里明白,这样巨大的木料,即使是在中生代温暖湿润、适宜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下,也需要生长数千年,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
然而,一个难题摆在了众人面前,如何切割这棵巨树呢?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鹤云飞和曲木戈武根本无法想象该如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但很快,他们就见识到了龙山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龙山人首先找来一种生长在水里的藤条,这种藤条表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如同锯齿一样的尖刺,质地刚硬无比。
戈武认得,这是世界上最坚硬的藤条之一,只是在现代社会早已绝迹,他一时也叫不上它的名字。但龙山人叫它“勒勒”。
由于发音困难,曲木戈武索性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锯齿勒”。然而,切割这种藤条并不比砍伐一棵大树轻松。龙山人又拿出了一种类似龙山砍的工具,一面是带有锯齿状的弯刀,另一面则是锋利的斧刃。
这便是后来被称为“刀斧锯”的独特工具,它巧妙地结合了锯和斧的功能,适应了在原始环境中加工木材的需求。
尽管工具独特,但对于细皮嫩肉的现代人鹤云飞和曲木戈武来说,使用这些工具并不轻松。他们的手很快就被磨出了血泡,鲜血直流,每一次用力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
牧龙女眯鲁看到这一幕,心疼不已,连忙让小阿乌到丛林中找来了一种树皮。这种树皮既柔软又耐磨,再用细细的小荆条绑起来,就成了一副结实耐用的手套。有了这副手套,鹤云飞和曲木戈武的双手得到了保护,工作起来也稍微轻松了一些。
龙山人一边用锯齿藤切割着大树,一边用清水不断浇在刚刚割过的切口上。据说这样可以让大树木质变得松软一些,便于切割,这是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经过几个星期的辛勤劳作,巨树终于被锯齿藤从两侧切割了大部分。这时,龙山人开始爬上大树,用长长的藤蔓拴在树头上。然后,他们集中所有的绘龙和角龙,将它们分成两队,呈V字形的方向,开始向山下两侧进行牵引。
常年在山里生活的曲木戈武明白,他们这是要拉倒大树,同时又要避免被大树压倒,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下坡的力量将大树顺利运到山下。这一系列的操作,充分展示了龙山人对自然环境的熟悉和巧妙利用。
巨大的树木在群龙们的拉扯下,终于轰然倒地,那震撼的场面犹如发生了一场小型地震。凭借它巨大的重量,倒下的巨树砸倒了一片山林,沿着山坡直冲山下,扬起漫天的尘土。
接下来的工作是,龙山人凭借着刀斧锯将巨树横截成每节一米高的树桩。看着这些树桩,云飞和戈武满心疑惑,完全不知道他们要用这些树桩做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