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第53章 不孝顺父母的人,干啥都白搭

第53章 不孝顺父母的人,干啥都白搭 (第2/2页)

当然现在和以前也不一样了,现在的小孩都成祖宗啦。六个大人伺候一个娃娃。越是社会风气的逆流,越要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越能给孩子一个与众不同的心态。反过来说,孩子的教养和规矩就能映射出父母的为人。

所以说,这两句就不能用‘道’来解释啦。得用‘孝’来解释。

古代孝顺的人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历史典故。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他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帝尧听说后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考验,选定他做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四子,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曾参

曾子,名参,字子舆,乃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士。他作为孔子众多门徒中的佼佼者,深得孔子的器重与赏识,世人皆尊称其为“曾子”。

想当年,曾子年少之时,家境贫寒,但这并未阻挡住他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心志。那时,为了维持生计,他常常独自一人深入山林之中砍柴劳作。

话说有一日,曾子如往常一般早早地进山砍柴去了。而就在此时,家中却突然迎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曾子的母亲一时之间竟有些手足无措起来。焦急万分之下,她下意识地用牙齿狠狠地咬住了自己的手指。

说来也奇,正在山中辛勤劳作的曾子,突然间感到心头一阵剧痛袭来。那疼痛犹如潮水般汹涌,瞬间传遍全身。冥冥之中,曾子仿佛感应到了什么,他猛地意识到这定是母亲在向自己发出紧急的召唤!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背起刚刚砍好的柴火,一路飞奔着朝家中赶去。

待曾子气喘吁吁地赶回家里后,只见母亲正一脸焦虑地站在门口张望着。曾子顾不上擦去额头上豆大的汗珠,赶忙放下背上沉重的柴火,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问道:“母亲大人,不知您这般急切唤儿回来所为何事?”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但他常常怀念双亲。

黄香

话说在那东汉时期,于江夏之地有一安陆之人,名唤黄香。此子命运多舛,年仅九岁之时,其慈母便不幸离世,独留他与父亲相依为命。然而,这过早降临的苦难并未将小黄香击垮,反而令他愈发懂事孝顺。

每逢酷热难耐的盛夏时节,黄香总会手持蒲扇,轻轻地为父亲扇去暑气,直至那枕席变得凉爽宜人方才罢休。而当严寒刺骨的隆冬来临之际,他又会毫不犹豫地脱去自己身上的衣物,钻入冰冷的被窝之中,以自己幼小的身躯为父亲暖热被褥,好让父亲能够安然入睡。

随着年岁渐长,黄香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和才华。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各类经典皆能融会贯通。不仅如此,他还具备着极高的文学天赋,笔下文章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文采斐然。很快,黄香之名便传遍了整个京城,人们无不赞叹道:“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后来,黄香得到朝廷重用,被任命为魏郡太守。任职期间,魏郡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水灾,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黄香心急如焚。他毫不迟疑地倾尽自己的所有家产,用以赈济那些受灾的民众。同时,他还积极组织人手修缮堤坝、疏通河道,以期尽快恢复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在黄香的不懈努力下,魏郡终于逐渐从水灾的阴影中走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三句: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说白了,就是为人在世要懂得孝顺。父母说的要去做,不要动不动就和父母顶嘴,不理解父母的孩子都算是没‘教养的孩子。’

是不是一个真正有教养又孝顺的孩子,首先要从别人的眼光里,和别的评论中来定位。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父母面前,男人似乎永远都带着一份孩子气。无论年龄多大,成就几何,只要回到父母身边,儿时的依赖与纯真便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父母那关切的目光、熟悉的唠叨,都让他觉得自己依旧是被呵护的孩子。

然而,当男人踏入社会,便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激烈的竞争、沉重的责任,迫使他迅速成长。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他学会了坚强与担当,逐渐在风雨中磨砺出一副坚硬的铠甲,变得更强大。曾经的稚嫩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成熟与稳重,开始独当一面,成为能为父母遮风挡雨的依靠 。

第四句:

(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人们总习惯以貌取人,甚至会因一个人的身体缺陷而对其产生偏见。但实际上,用别的眼光来证明自己的品德,跟身体的残疾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晏子,身为春秋时期齐国的着名政治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出使楚国时,楚王屡次试图以他的身材矮小来羞辱齐国,然而晏子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不卑不亢地予以回击。他的言辞犀利又不失风度,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让楚王刮目相看。晏子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绝不会因身材的矮小而被掩盖。

还有清朝的刘墉,相传他有些驼背。在等级森严的官场之中,这样的外形或许会被人轻视。但刘墉凭借着自己的满腹经纶、刚正不阿,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他敢于直言进谏,心系百姓,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他的为官之道和高尚品德,赢得了众人的敬重。

可见,身体的残疾从来都不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优劣的标准。真正决定一个人价值的,是其内心的善良、智慧与担当。我们不应以貌取人,而应摒弃偏见,用更包容、更客观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他人 。

以下是几个关于程咬金、秦琼孝顺母亲的故事:

程咬金为母采药

程咬金的母亲一直患有顽疾,无法治愈。有一天,程咬金在集市上遇到一个卖药人,声称自己有专治妇人顽疾的草药,但要百斗大米和百两白银。程咬金家境贫穷,无法承受这样的财力,但他不愿放弃治愈母亲的希望。于是,他先答应卖药人一手取药一手交钱的方式,然后悄悄跟踪卖药人,深夜爬上山去,看到卖药人在月光下挖取了一种特殊的草药。程咬金发现,这种野草竟然就是他在山上砍柴时常见的植物。他偷偷地挖了一大堆这种草药回家,煎汤给母亲喝,不出十天,母亲的病情逐渐好转。

程咬金惦记母亲伙食

话说那程咬金,本是个靠贩卖私盐为生的汉子。怎奈时运不济,一次与官差起了冲突,竟失手将其打死,随后就被关进了大牢之中。

时光荏苒,忽一日,隋炀帝杨广大赦天下,所有罪犯皆得释放。这本该是天大的喜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程咬金居然不愿离开牢房!众人皆是疑惑不解,纷纷揣测其中缘由。

原来,程咬金觉得这牢狱生活虽说失去自由,但好歹能保证每日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忍饥挨饿。反观外面的世界,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自己出去后恐怕连温饱都难以维持,日子说不定比坐牢还要艰难许多呢。

得知此事后的县官也是哭笑不得,无奈之下只得吩咐差官去找来一件破旧衣裳,好言相劝地哄着程咬金穿上。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总算把这位“恋狱”的程咬金给打发走了。

而程咬金之所以如此不情愿出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心中一直挂念着自己在外面相依为命的老母亲。想到母亲在家中或许过着食不果腹的苦日子,甚至连这牢狱中的饭菜都比不上,程咬金便越发觉得还是留在狱中更为妥当些。

秦琼为母祝寿

话说那秦琼,乃是隋唐时期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这一日,他为了给自己敬爱的母亲庆祝寿辰,特意在那繁华热闹的贾柳楼摆下一场规模宏大、奢华无比的盛宴,并广撒英雄帖,诚邀天下各路英豪前来贺寿。

此消息一经传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无论是江湖上声名远扬的绿林好汉,还是朝堂之上位高权重的达官贵人,皆闻风而动,纷纷携重礼奔赴贾柳楼。一时间,这座原本就宾客盈门的酒楼更是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待到寿宴当日,只见那贾柳楼张灯结彩,红绸飘扬,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宽敞明亮的大厅内摆满了珍馐佳肴,美酒佳酿更是数不胜数,令人垂涎欲滴。而那些应邀而来的英雄豪杰们,则个个身着盛装,或气宇轩昂,或英姿飒爽,谈笑风生间尽显豪迈之气。

秦琼作为此次寿宴的主人,自然是忙前忙后,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来宾。他面带微笑,礼数周全,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出一股大家风范。而他对母亲的那份孝顺之心,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众人皆知,秦琼平日里对母亲关怀备至,嘘寒问暖,事必躬亲。如今又不惜花费重金为母亲举办如此盛大的寿宴,其孝心之笃实可见一斑。

随着时间的推移,宴会渐入高潮。宾主尽欢之际,有人提议让各位英雄豪杰展示一下自己的武艺绝学,以助酒兴。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在场众人的响应。于是乎,一场精彩绝伦的武林大会就此拉开帷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