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第34章 好好活着吧,毕竟谁也不容易

第34章 好好活着吧,毕竟谁也不容易 (第2/2页)

诸葛亮

自比管仲、乐毅,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又多次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实现理想付出了毕生精力 。

李白

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治国安邦之梦,其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展现了他的抱负与自信,虽一生未能在政治上大展宏图,但他的诗歌却流传千古,展现了其精神追求.

杜甫

被称为“诗圣”,尽管生活困苦,却胸怀天下,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其诗歌承载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范仲淹

年少时勤奋好学,以天下为己任,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和军事防御,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天祥

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自幼立志报国,在抗元斗争中始终坚守气节,宁死不屈,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彰显了他的高尚气节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第四句,(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一种解释,意思是说,有个住的地方就不错啦,好死不如赖活着。

第二种解释,意思是一个人不失去自己的根基、归宿(可以是精神上的寄托、原则等),就能够长久。就像一棵树,只有扎根土地深处,才能长久地存活。对于人来说,坚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信仰,或者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不随波逐流,就能长久稳定。比如古代的伯夷、叔齐,他们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虽然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但他们的这种坚守体现了“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者寿”说的是一个人虽然肉体消亡了,但是他的精神、事迹、影响没有消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像孔子虽然已经逝世多年,但他的儒家思想历经千年仍被后人尊崇、学习,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这个角度讲,孔子就是“死而不亡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寿”。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当重视精神价值的长久性。

还有一种解释,“不失其所者久”也可以理解为事物要处在合适的位置才能长久存在。在社会或者自然环境中,每个元素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角色。

例如,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蜜蜂采蜜,花朵提供花蜜,它们相互依存,各自处在合适的生态位置,使得整个生态系统能够长久稳定地运行。如果生物离开了自己的生态位,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对于“死而不亡者寿”,更深一层含义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或者精神力量的不朽传承。某些伟大的思想观念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深深烙印在集体潜意识之中。

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例,他虽被判处死刑,肉体消逝,但他的哲学思考方式、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通过柏拉图等学生的记录和传承,在西方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哲学发展的重要基石,这种精神跨越时空的限制,经久不衰,实现了真正的“寿”。

咱们再说几个典故,

许由洗耳:传说尧帝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认为尧的话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河边去洗耳。许由坚守自己淡泊名利的本心,他的住所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愿意被世俗的权力所干扰。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种不受功名利禄沾染的生活,这就是“不失其所”。这种坚守让他在历史和传说中长久地被人们铭记为高洁之士。

介子推割股奉君与隐居绵山: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忠心耿耿,甚至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后,介子推却不求功名利禄,带着母亲隐居绵山。他坚守自己的气节和内心对于“义”的理解,他的“所”是那份忠诚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最后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而放火烧山,介子推宁死不出,也体现了他不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于“死而不亡者寿”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遭受宫刑这一奇耻大辱,但他没有放弃生命,而是发愤着书。《史记》完成后,他的肉体生命会消逝,但《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武帝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司马迁的思想、史观以及书中所展现的历史人物的精神通过《史记》流传后世,跨越千年仍被后人学习研究,这就是“死而不亡”,他的精神成果使其获得了一种永恒的“寿”。

屈原与楚辞:屈原一心报国,却遭楚怀王疏远和佞臣排挤。他在悲愤中投汨罗江自尽。然而,他留下的《离骚》《九歌》等楚辞作品,体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高洁的人格品质。这些作品和其中蕴含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人们在端午节纪念他,他的精神不死,在文化和精神层面实现了“寿”。

说几个道教典故:

三清四御与五老君

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与道教文化当中,有着诸多令人敬仰且神秘莫测的神只存在。其中,被广为传颂的便有“三清”、“四御”以及“五老君”等一众神圣人物。

所谓“三清”,乃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以及道德天尊这三位至高无上的尊神。元始天尊居于玉清圣境之中,此地祥云缭绕,瑞气千条,充满了无尽的玄妙与灵气;灵宝天尊则安身于上清真境之内,那是一处清幽雅致、宁静祥和之地;而道德天尊,则悠然自得地栖息在太清仙境里,此处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而“四御”呢,则是地位稍逊于“三清”尊神的四位天帝。首先是统御三界万灵的玉皇大帝,他高坐于天庭宝殿之上,俯瞰着世间万物;接着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其掌管着星辰运转与天地气运;还有那勾陈上宫天皇大帝,负责执掌南北两极与天地人三才;最后便是后土皇地只,她慈悲为怀,守护着大地山川与万物生灵。

至于“五老君”,他们源自古老的“五帝”传说,乃是早期道教所尊崇供奉的五位天神。这五位天神各具神通,或掌控风雨雷电,或主宰生死轮回,或庇佑人间福祉。他们的存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更使得整个道教神话体系显得愈发丰富多彩。

磻溪六年

丘长春在敬爱的师父王重阳仙逝后,悲痛欲绝,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师门道法的重任。于是,他毅然决定与马钰、谭处端和刘处玄这三位师兄一同为王重阳守陵整整三年。

在那漫长的三年里,他们日夜守护在陵墓旁,虔诚祈祷,缅怀恩师的教诲与恩情。时光荏苒,三年期满后,丘长春告别了师兄们,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磻溪传道之路。

来到磻溪这个地方后,丘长春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修行生活。他每日靠乞讨食物为生,行走于大街小巷之间,无论风雨如何都未曾停歇过脚步。而且,他常常在溪边的岩石上打坐修炼,即使肋下不曾沾到席子,也依然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道法的领悟之中。

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丘长春始终穿着那一袭破旧的蓑衣,头戴一顶斗笠,每天坚持只向人们乞求一顿饭食。这种极度节俭且坚韧不拔的生活方式,彰显出了他百折不挠的吃苦精神。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丘长春就这样在磻溪苦苦磨炼自己的心性。他摒弃了尘世中的种种诱惑与纷扰,一心一意专注于修真悟道。终于,经过长达六年的艰辛磨砺,他的道功日益完备,声名远扬,连当时的统治者都听闻了他的大名,并对其尊崇有加。

许逊拔宅飞升

许逊,表字敬之,乃是净明道派的开山祖师爷。此人天赋异禀,不仅精通水利工程建设之道,对医道之术亦是造诣颇深。为官期间,更是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与敬仰。然而,或许是看透了尘世浮华,许逊毅然决然地舍弃官职,踏上了漫漫修道之路,并潜心钻研炼丹之法。

相传在东晋宁康二年的八月初一这一天,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之事。许逊携全家四十多口子人一同拔宅飞升,就连家中所养的家禽家畜也都一并带上,直入云霄而去。令人称奇的是,他们走后仅仅留下了一幅华丽的锦帷留在世间。当地民众为了纪念这位仙人,纷纷在许逊昔日住宅的旧址之上兴建起一座宏伟壮观的道观——游帷观,以供后人祭祀瞻仰。

张道陵创教

张道陵乃是道教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真正创始人!想当年,他不辞辛劳,千里迢迢赶赴蜀地那神秘而宁静的鹤鸣山潜心学道。在这漫漫求道路上,他心无旁骛,一心向道,终于感动上苍,得到了太上老君亲自授予的《正一盟威箓》等一系列珍贵无比的经书以及充满神奇力量的法器。

此后,张道陵便扎根于这片土地开始传教布道。凭借着自身高深莫测的道法修为以及太上老君所赐予的法宝秘籍,他成功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五斗米道。此道以独特的符水咒法为世人疗疾去病,声名远扬。然而,要成为其忠实信徒并非易事,需诚心诚意地缴纳五斗米作为信米方可入门。也正因如此,该教派得名“五斗米道”。

张道陵所倡导的教义核心在于宣扬“道”乃宇宙万物之根本源头所在。他坚信世间万事万物皆由“道”化生而来,并主张人们应当通过持之以恒的修炼以及严格恪守道德规范,逐步领悟并趋近于“道”的至高境界,最终实现与“道”完美融合、浑然一体的终极目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