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觉醒年代 第十六章两难 (第2/2页)
多年前两人就有经贸来往,八年前他也随自家商队到过秦州,李明承手下虽有六万步骑,但基本上都被其变成商贸的护卫了。
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每每千人护卫车队远赴大秦,与极西的欧陆红毛做商贸,和东南沿海的争夺贸易。西北李家和泉州的犹太后裔蒲家,成为大周最富有的巨富之家。
多年没有系统的合练,怎么可能战胜如狼似虎的塞外大军。
这位大周的郑国公不知如何讨得慕容魁的欢心,没有对他的防线进行攻击,还配合其演了这场好戏。
不管了,这也算是商人的一番本事,有了这份捷报,无论是官家还是政事堂衮衮诸公都能做很多文章。
可对于西域之事,君臣们还是觉得太过遥远,面前要解决的是,襄樊战场面临的困境。
最后宝庆帝拿出由谢道清转达的韩淮安的奏疏,让堂上众臣传阅。
当然,韩淮安的条程在内阁诸公眼里,各人是内心百味夹杂,自北人南渡以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打压北人的自大气焰,将功勋集团爪牙外派带兵和鞑靼打生打死是阳谋,把其首脑按在京都,也是阳谋。
这位可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杀神,据传九年前,韩淮安随父镇守燕京之时,由于先帝派往燕京的监军——大太监汪禀,对其父不敬,竟提剑将汪禀斩杀与帐前。
燕京城破,其单人匹马,从城中一路杀出,突破三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失去一臂还能突出重围,千里返回江南。
每当夜深人静时每每想来,总是背心发凉,有朝一日,韩淮安若来对付自己,他们不敢想象,这结果会是怎样!
宝庆帝心中也不知是什么滋味,塞外胜了,还是国朝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胜,但他就是高兴不起来,只想着眼下襄樊之事,若救援吧,又不想赋予韩淮安过多兵马,若不救援又担心鞑靼杀到江南来。
慢慢的,韩淮安的形象浮出水面,其实很多事情不需要亲眼目睹,详细推敲,慢慢就可以推断出来。
伴随他的,总是腥风血雨,真是踏着满地尸体中屹立不倒的人物。
监军汪禀的失踪,到现在人影全无,朝堂中多有猜测,有一些风言风语也传进自己的耳朵,所谓无风不起浪,宝庆帝也怀疑,汪禀就是死在韩淮安手上,毕竟汪禀在自己做东宫太子时服侍过自己,其人自持服侍过两代帝王,又与韩像升不和,韩淮安有杀他的动机,也有这个狠心。
从中可看出韩淮安的冷酷无情,肆无忌惮。
稳妥起见还是派兵救援为要,但给多少兵,给什么样的兵却有讲究。
此人意志坚定,心狠手辣,极有自主决断,有朝一日,自己妨碍到他的抱负,会不会?
想到这里,宝庆帝心中一种恐惧涌上心头。
“既然,京湖路危难,那就命郓国公提兵救援,但五万禁军不能动,长江水师作为最后的屏障也不易轻动,都说说,从哪里调兵,调多少兵合适,众位爱卿都议一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