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我1979年提干探家,姑娘一家相中司机,我和姑娘却成了亲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军史周期!
我1976年入伍,1979年提干后回家探亲,邻居一位长辈介绍相亲,不料相亲对象和她的父母都把穿着绿军裤,很会说话的司机当成了我,临别时我礼貌的一句话后,对方才知道相错了人,不久我和姑娘成了亲。
我是1958年出生的,在家里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哥哥,下面两个妹妹,爷爷奶奶加上父母,一大家9口人,在缺吃少穿的五十年代末,我们一家的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幸好父亲在矿区办公室上班,整天给领导们写材料,我们一家隔一段时间才能见到肉星。
然而,让我最难忘的是72年的春节前,父亲裹着一团雪进了家门,他带回一个大猪头。
之后两天里,父亲先是用烧红的火钳,一点点烧焦猪毛,然后费劲把猪头劈开,放进大锅里大火烧开,慢火炖,几个小时的忙活后,肉冻有了,肉香十足的猪脸肉也有了,在我们记忆里,那个有猪头肉的春节分外香。
然而,这样的日子只有过年时才有,大部分时间我们都靠红薯和玉米面窝头填饱肚子。
一茬茬农村青年,像父辈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地在田间耕种着他们的日子。
我时常在晚饭后,坐在门前的石头上,望着满天的星星,难道我也这样一辈子?
1975年12月,17岁的我报名参军,然而,眼科视力检查时,有一个图案标准选择应该是牛,而我怎么看都是鸡,是只有头有尾的大公鸡。
眼科医生和我大姑家是邻居,大姑是矿务局机关的一名处长,这位邻居认识我。他说你仔细看一下会不会是牛。体检前,医生知道我们家人多负担重,能当上兵也是个不错的出路。医生的话提醒了我,我顺势说是牛,眼科这一关过了,其他科也没发现问题。
月底,我们坐着车厢底部铺满稻草的闷罐子列车,到了豫南大山之中的一个仓库。这里山连着山,四周还有几个仓库,我们的仓库主任还是副师级的领导干部,亲历过抗美援朝战争,比我们的县长官还大。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了仓库保管队,后来我才知道,保管队是仓库负责业务工作的主力,能进到保管队,起码学历要高,办事认真不马虎。
但是,他们是如何知道新兵的学历和作风呢,对了,作风还好说,通过日常训练和思想教育都能看出来,学历就要看真本事了,新兵中有的人说是初中毕业,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有的新兵写的字像树枝,小学都不一定上过。
哦,我想起来了,新兵训练结束时,连长让我们每个人写一份训练总结,我认真写了两页纸,也许正是这两页纸,他们看出来我有点文化底子吧。
在队里,我们天天跟着保管队助理员(保管队的干部,主管仓库管理业务)和保管班长们,在浩大的仓库里,天天熟悉仓储器材的种类、品名、数量、存放垛位等等,上级要求人人会背这些。
更让人惊奇的是,队长要求我们“一摸准”,就是蒙上眼睛,在桌子上摆上一排大小不一、种类不一的器材,仅凭手感,在2秒内说出具体的名称、存放数量和位置及存放环境等要求……
在保管员大比武中,我虚心学习,白天晚上钻在库房里对着账本熟悉器材,然后关上灯、蒙上眼去摸,一个月后,我能准确摸出我分管的两座仓库内,库存的数百种装备器材的相关技术参数,并在大比武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然而,仅纸上谈兵还不够,在76年几次战备器材突击发运和入库的任务中,我在自己分管的库房里3天4夜,吃住都在操作间,圆满完成了上千吨装备器材的出入库登记业务,又驾驶叉车和航吊,一件件地精细摆放,经常通宵达旦,受到跟班作业的保管队、业务处和仓库领导的点名表扬。
每一点成绩的背后,都烙印着无数个日夜的勤奋和努力。
连续两年,我都被评为仓库优秀保管员、总部的红旗库保管员称号,1977年荣立三等功,1978年光荣提干,为保管队正排级助理员,行政23级,工资62元(仓库补贴10元)。
那一年,仓库和我一起提干的有3名战士,有2名保管队骨干,1名炊事员。而在提干之前,我们都参加了5个月的总部预提干部集训,集训结束回到仓库,军需助理员给我们3人发放了4个兜的干部服装和军官皮鞋。
但是,干部服装发下来后,我还是没好意思穿,总觉得没原来的战士服装穿着顺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