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名额掠夺 (第2/2页)
实际上,在评选过程中,张涛暗地里使了不少手段。他先是指使亲信在暗中收集各位竞争对手的所谓 “黑料”,不管是捕风捉影还是无中生有,都被他整理成册,准备在关键时刻拿出来诋毁他人。比如,他听闻一位校长与某家长有过一点小争执,便夸大其词,编造出该校长不尊重家长、师德有亏的谣言。
他还在申报材料上大做手脚,不仅夸大自己在学校管理方面的 “功绩”,将勤工俭学事件美化成创新教育实践,声称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还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全然不提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对学生学业的严重干扰。对于教学成果方面,他更是编造数据,吹嘘在自己的带领下,镇中心校的整体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可实际上,许多学生的成绩因勤工俭学而下滑明显。
在中心校内部,他利用职权,对那些可能支持其他候选人的教师进行威胁和利诱。他把一些教师叫到办公室,关上门,脸色阴沉地说:“我在这学校的地位你们是清楚的,这次评选关系重大,你们要是敢站错队,以后的日子可不会好过。” 同时,他又对个别意志不坚定的教师许下升职加薪的空头承诺,让他们在评选会议上为自己说话。
在他的操纵下,会议逐渐偏离了公正的轨道。他的亲信们不断地为他歌功颂德,而对其他候选人则吹毛求疵。尽管有部分教师想要据理力争,但在张涛那盛气凌人的神态和权势压迫下,他们的声音显得微弱无力。张涛坐在那里,眼神中时不时流露出得意,他扫视着全场,像是在向所有人宣告他的主导地位,那微微扬起的嘴角仿佛在嘲笑他人的不自量力。
会议结束后,张涛的申报材料被顺利提交上去。而他则利用自己在上层部门打点的关系,疏通关节。他带着昂贵的礼品拜访相关领导,在酒桌上巧言令色,吹嘘自己对教育事业的 “无限忠诚” 和未来的 “宏伟规划”,请求领导在评选中给予关照。那些收了贿赂的官员,自然在评审时对张涛的申报材料一路绿灯。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张涛还买通了评审环节中的一位工作人员,让其时刻留意其他候选人是否有额外的 “动作”,若有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情况,便及时向他汇报,以便他能迅速做出应对措施。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编织大网的蜘蛛,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他计划的细节。
在等待评选结果的日子里,张涛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照常处理学校的事务,但内心却充满了焦虑与期待。他每天都会在办公室里踱步,反复思考自己的计划是否还有漏洞,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又自我安慰地露出一丝笑容。
终于,评选结果揭晓,张涛成功地抢占了全国优秀校长的名额。当消息传来时,他在中心校的办公室里得意地大笑,那笑声中充满了对自己手段的得意和对他人权益的漠视。他想着,这一万元奖金又能充实自己的腰包,而这个全国性的荣誉将为他带来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他可以更加肆意地掌控镇教育系统,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私利。
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逃过正义之士的眼睛。陈默和其他一些正直的教师们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他们决定不再沉默,要收集证据,向上级部门反映张涛的恶劣行径,一定要为真正有资格的教育工作者讨回公道,让这个被玷污的荣誉回归正途。
陈默等人精心整理了一份详实的材料,其中包括张涛在评选过程中篡改数据的证据、对竞争对手恶意诋毁的证人证言以及他买通关系的一些线索等,然后联名向上级部门进行了实名举报。他们满怀着期待,认为真相终将大白,正义必将得到伸张。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的举报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直到有一天,他们收到了上级部门的回复,回复中称评选过程公开透明,合乎法律程序,驳回了他们的举报。更令人气愤的是,他们实名举报的材料竟然被打回给了张涛。这无疑是给了张涛一个警告他们的机会,也让他们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但陈默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与张涛斗争到底的决心,他们开始重新审视策略,寻找新的突破口,一定要让张涛的恶行得到应有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