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改革深化 (第2/2页)
市里的关注
李一凡显然低估了这次改革的影响力。公开评价会和林允儿撰写的新华社报道迅速传播,甚至引起了市政府的注意。
一天傍晚,李一凡接到了召阳市分管基层治理的副市长王建华的电话。电话那头,王建华开门见山地说道:“小李啊,我最近看到关于岭南镇政务服务中心的报道,做得很不错啊。这种基层治理的模式值得推广,你们试点的经验可以向全市推广。”
李一凡心头一震,这个电话的分量他很清楚。他连忙说道:“谢谢王市长的认可。这次改革确实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方向对,我们就有信心把它做好。”
王建华沉声说道:“你们的信心是对的,但基层改革容易得罪人,我也听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不要在意这些流言蜚语,只要做得对,我们市里会给你们支持。”
李一凡感激地说道:“谢谢市长的鼓励,我们一定不负期望。”
挂断电话后,李一凡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市里的支持固然是一种肯定,但同样也意味着改革的成败将被更广泛地放在放大镜下审视。一旦有任何纰漏,不仅岭南镇的试点工作会受到质疑,他本人也将承担巨大的责任。
当天晚上,李一凡召开了一个紧急小型会议,邀请了镇政府的核心干部,包括张德清、陈国强以及几名主要部门负责人。他环顾了一圈,语气郑重:“同志们,市里的王市长已经明确表态,要将我们的政务服务中心改革经验向全市推广。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张德清闻言,眼中带着一丝兴奋:“李县长,这是我们岭南镇走出第一步的关键机会!只要市里推广我们的模式,我们不仅能够彻底站稳脚跟,还能让更多人看到改革的成效。”
陈国强却显得更为谨慎,他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李县长,我觉得现在更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如果市里派人下来考察,一旦发现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行中还有未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一场危机。”
李一凡点了点头:“陈书记说得对。我们必须保证中心每一个窗口、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改革不能有任何瑕疵,否则那些对我们不满的人会抓住机会大做文章。”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德清,接下来由你负责组织一次全面的自查。检查中心各窗口的服务质量、审批时限、群众反馈,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我们的承诺。同时,我们要优化流程,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审批事项,要进一步精简。”
张德清连连点头:“没问题,我会亲自盯着。”
李一凡接着看向陈国强:“陈书记,你负责暗访,看看还有没有人在服务过程中阳奉阴违,或者私下刁难群众。凡是被发现问题的,立即严肃处理,不留情面。”
陈国强露出一丝冷笑:“李县长,您放心,我一定查个彻底。”
几天后,市里派来了一支考察团,由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国栋带队,专程前来岭南镇调研政务服务中心的试点工作。
张国栋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表情严肃,行事干练。他刚下车,便直奔主题:“李县长,听说你们岭南镇的政务服务中心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关注。今天我们就是来看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李一凡微微一笑,语气不卑不亢:“张主任,欢迎您和考察团的各位领导来岭南镇指导工作。我们这次改革确实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希望能给全市基层治理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他亲自陪同考察团走进政务服务中心,逐一介绍大厅的功能分区、审批流程和服务亮点。张国栋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提问:“这个触屏查询设备的使用率怎么样?群众能不能看得懂?”
李一凡立刻请来一位正在大厅里办理业务的群众代表。这是一位中年农民,他笑着说道:“张主任,这个设备可好用了。我想办什么业务,点一下就能看到需要的材料和办理步骤,少跑了好多冤枉路!”
张国栋又问:“综合服务台的工作人员是否能回答所有问题?有没有遇到难以解决的情况?”
综合服务台的负责人是一名年轻的女干部,她镇定自若地回答:“张主任,我们综合服务台主要负责解答群众的咨询,同时协助他们完成审批材料的准备。遇到特别复杂的问题,我们会记录后转交专门的窗口处理,确保群众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张国栋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查看其他窗口的服务情况。整个考察过程中,他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问题,反而对岭南镇的服务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考察团离开后,张国栋专门在市政府的考察报告中写了一段评价:“岭南镇政务服务中心的改革,是基层治理的一次重要探索,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试点经验值得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报告很快传到召阳县,李志远看后欣慰地笑了:“一凡这次没让我失望。这种基层治理的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对全县都是一件大好事。”
市里的考察团反馈积极,但那些对李一凡心存不满的人却再也按捺不住了。周学明在茶馆里与几名心腹见面,脸色阴沉:“这次市里亲自考察都挑不出毛病,看来李一凡是真有两把刷子。”
规划局的副科长脸上满是愤懑:“周县长,难道我们就这么算了?这小子风头正劲,迟早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
周学明冷冷一笑:“急什么?他现在走得越高,摔得越疼。改革是好事,但总有漏洞。他现在正忙着政务服务中心的事,我们就从他没注意的地方下手,比如整肃行动中那些被处理的干部,看看有没有什么疏漏。”
夜晚,李一凡又一次来到政务服务中心的大门前。灯光照在“岭南镇政务服务中心”几个大字上,映衬着他略显疲惫的身影。
林允儿从背后走来,轻轻拉住他的手:“一凡哥,别太累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李一凡低头看着她,眼中多了一丝柔情:“允儿,我做得还不够。改革是一条漫长的路,我只是刚刚起步。“我知道未来会有更多的挑战,但我不能停下来。群众信任我,李书记支持我,我更不能让你失望。”
林允儿轻轻摇了摇头,微笑道:“一凡哥,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难,我都会一直陪着你。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我,还有所有支持你的人。”
李一凡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手心的温暖,心中的疲惫似乎瞬间减轻了许多。他望着灯光下的政务服务中心,语气坚定:“允儿,这只是岭南镇的开始。政务服务中心不仅要为全镇提供高效服务,更要成为改革的样板。如果我们能成功,就可以为全县、全市,甚至全省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模式。”
林允儿点点头,轻声说道:“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今天考察团的反馈已经证明,你的努力是值得的。”
李一凡深吸了一口气,转过头看着林允儿,语气更加坚定:“我会继续走下去,无论遇到什么阻力。我不仅要改变岭南镇,还要通过每一步改革,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努力。改革不只是为了政绩,而是为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
两人并肩站在政务服务中心前,夜晚的微风轻轻吹过,带着一丝凉意,但他们的心却被信念和希望温暖着。
翌日清晨,李一凡刚走进办公室,便看见陈国强一脸凝重地等在门口。他连忙招呼陈国强进来,关上门后问道:“陈书记,出什么事了?”
陈国强低声说道:“李县长,有些不好的风声传过来。县里的周学明副县长最近在暗中活动,似乎试图联合一些被整肃的干部,试图翻旧账。”
李一凡眉头一皱:“翻旧账?他是想针对我们整肃行动中的哪一部分?”
“主要是那些被处理的干部,他们有人向县纪委提交了申诉,认为整肃过程中有‘程序不公’的情况。”陈国强语气冷峻,“他们企图把我们整肃的正当性推翻,进而质疑整个政务服务中心改革的合法性。”
李一凡脸色逐渐沉了下来,目光如刀:“这些人真是死心不改。陈书记,这件事必须立即控制住。你立刻着手整理整肃行动中的所有资料,特别是程序上的合法性,每一步都要详细列出证据和依据,确保没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
陈国强点点头,严肃地说道:“我已经安排人开始重新梳理所有流程,包括当时的会议记录、群众反馈和审批文件。我们要做到滴水不漏。”
李一凡冷笑了一声,眼中闪过一丝锋芒:“这些人以为翻旧账可以动摇改革的基础,那是他们想错了。我们不仅要应对,还要彻底揭露他们的真正目的,让群众看到这些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您是说……”陈国强微微一愣,随后会意,“您想把他们背后的动机公开化,直接让舆论来压制他们?”
李一凡点了点头:“没错。改革不是我个人的事,而是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既然他们想用这些手段,那我们就用事实和群众的声音回击。群众才是我们的最大依靠。”
很快,岭南镇镇政府发布了一份详细的公告,将整肃行动的全部过程公开化,包括被处理人员的具体违规行为、群众的举报内容以及每一步处理的依据。这份公告言辞清晰,条理分明,甚至附上了一些关键的原始证据,直接打破了外界的所有质疑。
与此同时,林允儿也再次发挥了她的媒体优势,她在市级新闻平台上发布了一篇题为《基层改革的守护者:岭南镇的整肃行动与政务服务中心的变革》的文章。文章中不仅详细还原了改革过程,还通过多个群众的采访记录,展现出改革给基层生活带来的实际改变。
文章中,一个村民的声音尤为引人注目:“以前我们办个事,要跑三趟五趟,现在一趟就能搞定。我看那些被处理的人,就是不想让我们老百姓过得舒服。李县长敢动这些人,说明他是为我们着想的好官!”
林允儿的报道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舆论的风向完全倒向了李一凡和他的改革团队。
周学明显然没有料到李一凡会如此果断反击,更没想到他能用群众的支持和舆论的力量直接压制了所有质疑。他手下那些被处理的干部开始自乱阵脚,不少人甚至主动撇清与周学明的关系,生怕被再次牵连。
在一次县委常委会议上,李志远特意点名表扬了李一凡:“岭南镇的改革试点,不仅在全县范围内树立了榜样,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整肃行动中可能会有争议,但事实证明,李一凡同志的每一步都是有依据、有成效的。我们县委全力支持这样的改革。”
周学明听着这番话,脸色变得异常难看,但他只能低头附和,不敢再多言。
风波逐渐平息,李一凡并没有因此放松。他深知,改革之路充满荆棘,而他必须走得更稳、更远。
政务服务中心运行一月后,李一凡召集镇里主要干部,召开了一场改革推进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规划下一步的深化改革方向。
会议开始,李一凡直接切入主题,语气坚定而充满力量:“同志们,政务服务中心运行已经一个月了。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不断完善,确保改革方向始终不偏离群众的需求。”
张德清首先发言,他汇报了过去一个月的具体数据:“李县长,这一个月以来,政务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来访2700余人次,受理各类审批事项1800多件,平均办结时限较改革前缩短了30%以上,群众满意度调查显示有87%的受访者对服务表示认可。”
李一凡点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87%的满意度说明我们还有13%的群众对服务不满意。这些意见我们要重视。张主任,你有没有具体的反馈数据?”
张德清翻开记录:“群众反馈中,有两点问题较为集中。第一,有些窗口的工作人员对部分复杂业务不够熟悉,导致审批时间延误;第二,虽然政务服务中心整合了大部分审批事项,但还有一些跨部门事项没有完全集中,比如涉及县里部门审批的流程,群众仍需要多跑几次。”
听到这里,李一凡皱了皱眉头:“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重点。窗口工作人员的能力问题,说明我们的培训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至于跨部门的问题,这是体制上的限制,我们要主动和县里的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将更多审批权限下放到镇里,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随后,陈国强也发言补充道:“李县长,暗访中我们还发现,一些窗口工作人员在服务态度上还有待改进。虽然已经整肃了一批问题人员,但我们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确保窗口服务的高质量。”
李一凡听后点头道:“陈书记说得对。我们不能总是事后处理,而要在机制上避免问题的发生。接下来,我建议设立群众服务监督岗,每周随机抽查窗口服务情况,并在政务服务中心内公示每个窗口的服务评价,直接接受群众监督。”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支持,张德清甚至笑着说道:“李县长,这种方法既能提高服务质量,也能让群众感受到改革的透明度,真是一箭双雕。”
会议接近尾声时,李一凡提出了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同志们,政务服务中心只是我们改革的第一步。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推进数字化政务建设,将更多事项搬到线上,让群众不仅能少跑腿,甚至可以不跑腿。”
他的这一提议引起了现场的热烈讨论。张德清立刻补充道:“李县长,数字化政务是个大方向,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如果没有上级的支持,单靠我们镇里的资源恐怕很难实现。”
李一凡微微一笑,目光中透着自信:“资金和技术的问题,我会向县里和市里争取支持。同时,我计划邀请一些在互联网技术上有经验的企业参与试点工作。只要我们方向对,就一定能找到办法。”
陈国强露出一丝担忧:“李县长,数字化政务虽然是未来的趋势,但对基层干部的能力要求很高。我们镇里的干部大部分还不熟悉电子化操作,这个问题可能会成为推进的瓶颈。”
李一凡点头承认:“陈书记的担忧很有道理。干部能力的提升是改革的基础,我们要分阶段推进。在数字化全面落地之前,可以先建立一个过渡性的‘代办服务’模式。通过政务服务中心的帮办团队,协助群众完成线上操作,同时对干部进行系统培训,逐步适应新模式。”
众人再次点头,会议气氛变得越发积极。
会议结束后,李一凡独自留在会议室,翻看着刚刚整理出来的群众反馈报告。他的目光停留在一行字上:“希望政府能更贴近我们,让每一个小问题都能被重视。”
他拿起笔,郑重地在报告上写下了一句话:“让改革真正惠及每一位群众,让政府成为人民的靠山。”
走出会议室时,窗外的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他知道,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他也知道,自己的每一步都在为群众铺设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