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大明高宗:朱祁镇二世 > 第140章 边镇的土地

第140章 边镇的土地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大明高宗:朱祁镇二世!

第二天,曹鼐早早的就来到了知府衙门,开始准备安排救灾的相关事宜。大同府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是来自灵丘、广昌一带靠近直隶的地区。这时候,就体现出周尚书平米法对国家带来的好处了。

每个县都设有济农仓,县里的官吏把平时用作损耗的粮食拿出来接济灾民。虽然官员们平时对百姓采取了可持续的竭泽而渔,但是像济农仓的粮食属于税粮,官员们只要不是欠了赌债被债主追着砍了,一般还是不敢对其下手的。

那个时候还没有“润”这种说法,一旦被逮住,老朱家下手可不是一般的重,毕竟太祖高皇帝设立的“土地祠”还摆在那的。

曹鼐命令大同知府打开大同城中的预备仓放粮,首先解决当下燃眉之急,让灾民们先活下来,不至于成为流民四处流窜。开仓赈灾只是基本操作,关键是要治理流民,要流民不再流窜,那就要让他们拥有安身立命的土地。

以往朝廷的政策就是把这些流民遣返回原籍,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百姓为什么会成为流民?他们从家乡出走,不就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故乡的土地嘛。曹鼐知道这样只靠遣返是毫无作用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要治理流民,那就需要土地,土地在哪里?土地都在地主们手里。光在灵丘、广昌两县的灾民就多达七八万人,如果现在无法合理的安置他们,等天气转暖之后,他们全都会变成流民,四处流窜。

现在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就看怎么落实了。曹鼐赶紧给皇上上疏:光大同一府的灾民就多达八万人,现在朝廷已经开仓赈灾,灾民活下去的问题不大了,但是要让这些灾民不变成流民,关键问题就是土地。只是遣归原籍是没用的,必须让他们拥有了土地才能够稳定住民心。

在大同待了几天之后,曹鼐便驾车南下。由于越往南走流民越多,为了保护曹大人的安全,石亨特地安排了一个小校带着三十个士卒护送曹鼐。一路上曹大人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官老爷架子,渐渐的就与这些士卒把关系搞熟了。

这个小校叫石义,是石亨家族的一个远房小侄,给石亨当亲兵队长,跟着他老叔在大同都待了三四年了。南下的时候,一路上石义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为人处世都做得有礼有节。曹鼐觉得这小孩不错,决定接触接触。

进入太原府的地界之后,天气已经开始转暖。路上时不时就会碰见三五成群的百姓,衣衫褴褛,推着独轮车,拉着父母妻儿南下。每次大同的这帮士卒要驱赶民众的时候,曹鼐都极力的阻止。只要遇上流民,他都会下车询问。

时间一长,护卫他的这些大同士兵们,也被曹大人的这种仁慈爱民的行为给感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不在驱赶这些流民,还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这或许就是曹大人的一种天赋,无论什么环境,他都能很快的融入进去,并且用自己的行为举止改变周围的人。

一天,他们在路边休息的时候,曹鼐把石义拉到一边问道:“石队长,是哪里人啊?”

“回巡抚大人,小的是陕西渭南人。”石义则是一脸疑惑。

“家里还好吧?”

“家中老母尚在,还有一个妹妹。”

“是在老家,还是都接到大同来了啊?”

“都接到大同来了。”

“那老家的田地怎么处理啊?都卖了吗?”

“哎~家父去世的早,正统四年西安府大旱,没办法就把土地抵押给了地主换粮食,结果第二年又是蝗灾,庄稼颗粒无收,我家的那二亩薄田就都归了刘地主了。”

“然后你就到大同投军了?”

“是啊,我们家与石大人是远房亲戚,我大伯就把我送到大同来跟了石大人。”

“那你现在过得还好吗?平时朝廷发的军饷够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