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大同代王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大明高宗:朱祁镇二世!
曹鼐出了京城一路从宣府到了大同,从紫荆关到顺天府的大道两边,随处可见衣衫褴褛三五成群的流民,他们拖家带口,在雪中冻得瑟瑟发抖。每天易州的小吏都拉着板车,在流民中搬运尸体,一天要拉好几大车。
刚进入大同府,情况一如既往的糟糕,逃难的队伍沿着大道一眼望不到头。曹鼐的马车一路逆着人流向北前往大同城。
朝廷在大同有驻军四万一千人,基本驻守在以大同为中心的长城沿线各个卫所、城堡里。离着大同城越近,情况变得要好了许多。这里居住大部分都是军户,生活相对有所保障。但是除此之外,一路上看到的情况也是相当不乐观。
自从朱祁镇把丰城侯李贤调往南京之后,大同总兵的位置就归了武进伯朱冕,不过日常事务一直由石亨在打理。后来于谦回京的时候,推荐了武定侯郭英之孙郭登,皇上这才有机会把郭登派往大同。
只是这一世,西南的麓川与明军第一次交手的时候,就被击败。郭登没机会赶上第二次麓川之战,所以暂时没有军功的他,朱祁镇也不可能立即提拔。只能把石亨提了一级,让他任大同的指挥同知,而郭登在他手下担任指挥佥事。
其实自朱祁镇登基以来,大同一直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明朝长城沿线的两个主战场一个在辽东,一个在西北,唯独中间这一段成了无人光顾的地方。此时的石亨也只是一个兢兢业业的边关将领,还没有到后来夺门之变之后的那种膨胀。
这几年没人光顾的朱冕,并没闲着,明军的势力已经越过长城发展到了下水海(岱海)一带。朱冕命石亨在下水海以南建立了一座堡垒,命名为土城,里面驻守了一千多明军,扼守在南下大同的大道上,成为了大同长城的前哨。
而且这几年朱冕一直在给皇上上书,说要收回前套,以用于屯垦。只是朝廷一直没有与瓦剌撕破脸,也就没有同意朱冕的建议。
当初朱祁镇拒绝杨士奇派遣文官守边的建议是正确的,明朝的边疆还是得靠这些勋贵,一旦让文官们手里拿到了兵权,那皇上再想收回权利,基本就属于异想天开了。勋贵虽然问题也不少,但是唯一的一点,就是勋贵能够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对于朱祁镇来说,只能说两其相害取其轻吧。
曹鼐的车驾进入大同城,指挥同知石亨早已在门口恭候。从这就能看出,虽然正统朝,皇上还没有明确以文制武的基本方针,但是文官作为更有话语权的一方,对武将也是起一定压制作用的。
反观武将则是皇上手里压制文官的最后一道保险。但是只要还没走到最后一步,手里有刀子的这帮人,还得听手里拿笔那帮人的话。
曹鼐、石亨两人见面寒暄了两句,石亨就将曹鼐带到了宾馆安顿。离开的时候,石亨恭敬的告诉曹鼐:“曹大人,一路颠簸受累了,代王知道大人今天入城,特地在府中准备了一桌酒菜,为大人洗尘。”
曹鼐赶紧躬身行礼,“代王礼重了,请石同知转告代王,在下一定准时前往。”石亨离开之后,曹鼐赶紧穿上朝服正装,准备着出席晚宴。心中又想起了皇上给自己安排的秘密任务,看来今天是个好机会。
夜幕降临,在石亨安排的侍从带领下,曹鼐来到了堪比紫禁城一样恢弘壮丽、富丽堂皇的代王府。在灯笼微弱的光线映照下,虽然看不到王府的全貌,但是高耸的裕门大殿,在黑夜中也给人一种无比巨大的压迫感。
进入王府,侍女领着曹鼐,穿过空旷的广场,来到王府的一所偏殿,各位大同的名流政要都齐聚一堂。坐在正中的就是代王朱桂,太祖皇帝的十三子,此时已经年近七十了。不过人长得鹤发童颜,精神抖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