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脑变 > 第1551章 转换

第1551章 转换 (第2/2页)

离开福州后,他乘火车来到了闻名已久瓷都江西景德镇,在地图上寻找好久,最后才选定这个地方。

在蛮荒位面和本源位面烧窑都是他最熟悉的事情,这个位面也不能把手艺放下,来这里取长补短学习学习。

早期在蛮荒位面,曾凡烧窑以实用为主,后来就是为了锻炼感应能力,烧制的材料和火候把握他自问还有些心得,可是真比制瓷工艺和创意能力,他觉得自己还差很多。

景德镇集中了大量优秀的工艺大师,有最顶级的陶瓷制作技术,曾凡觉得可以在这里深造一下。

从火车站出来后,他没有忙着找中介租房,而是先找了家经济酒店住下,然后花了几天时间粗略的游览了一遍,先在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作为一个地级市,景德镇只有两区两县,总面积五千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过一百五十多万,城区面积方圆十余公里,和其他地方比较算非常迷你了。

转悠几天后,曾凡在陶艺街附近租了套房子住了下来,当然也找到了他可以学习,还能发挥能力的地方。

这里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种陶艺馆,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订制陶瓷或者体验服务,不过各家水平参差不齐,那些太红火的店铺都不是他的目标。

经过考察后,曾凡选择了一家开在偏僻小巷子里的工作室,从头学习制瓷全部工艺,人家就是用的自家房子,成本比较低,这家工作室也很冷清,老板没有收曾凡的学费,如果他表现好还会给他发工资。

老板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名叫陶南,就是景德镇本地人,祖孙三代都以陶瓷为业,他的父祖两代还有很多亲戚,原先都在国营陶厂工作,他自己读的也是市里的陶瓷大学。

九十年代景德镇的国营瓷厂连年亏损,后来全面停产开启改制,大批工人下岗,陶南家受到的冲击很大,好在经过几年艰难的改制历程,到了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的增长,景德镇制瓷行业逐渐复兴。

大学毕业后,陶南在改制后的一家陶瓷厂工作过十几年时间,一年前辞职创业,夫妻两个开办了这家南陶瓷艺工作室。

陶南的主要业务就是为客户生产手工订制陶瓷,带学生属于顺便,包括曾凡在内,目前也只有五个学生,那几个都是本地的年轻人,半工半学的性质,不但没学费,还有工资,主要帮陶南打下手。

陶瓷的制作分为选料制泥、拉坯成型、绘图装饰、上釉烧制、后期处理五大步骤,每一步还有很多细分工序,复杂的瓷器细分可达五六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很多讲究。

曾凡大多数烧窑经验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在陶南这里可以从头到尾,全程的见识一遍。

景德镇的制瓷产业链十分完整,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业工作室或者厂家提供服务,工作室可以只负责部分工艺,也可以只负责设计和销售,完全不管生产,陶南这里加上新来的曾凡,也只有不到十个人,却是所有生产工艺全部自主,相当于一个小型代工厂。

订单不够的时候,陶南也会自己设计一些器物制作出来,挂到网上销售,不过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一个没有名气的新店,生意可想而知。

不同批次的订单生产时间当然不同,南陶工作室人不多,接的订单却不少,通常都是几批订单同步进行,曾凡学习的速度当然很快,通常看着陶南做一两件,拿过来就能模仿的差不多。

这些工艺流程最主要的制坯、修坯、彩绘、上釉、烧制等工艺都是技术性工作,曾凡以前只是没见过标准工艺流程,跟着做几遍,就能有不输老手的熟练程度。

跟着学了半个多月,所有工艺基本上都见识了一遍,陶南都感叹曾凡学的太快,如果不是他一些基础常识都不懂,都要怀疑他是哪里来的老师傅了。

对曾凡来说,动手操作的技能学起来很快,不过瓷坯原料的配比,颜料、釉料的调制,不同品类瓷器的制作等等方面的学问还很多,那些需要长时间积累的经验,也不是短时间能掌握的,他感觉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