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脑变 > 第1552章 薄胎瓷

第1552章 薄胎瓷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脑变!

南陶工作室更类似一个夫妻店,或者家庭作坊。

陶南专心负责生产,他老婆陆雪在家带孩子经营网店,为工作室拉生意,他爷爷陶定久年过八十,身体依然硬朗,偶尔会过来帮忙,指点一下他的技术问题,基本上不动手了。

当前工作室的订单以时下流行的薄胎瓷为主,这种瓷器厚度不到一毫米,总共需要经历四十多道细分工序,尤其制坯利坯需要很高技巧,还要经多次烧制,成品既轻又薄,透光性极佳,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

由于对工艺要求高,成品率自然就低,好在工作室有自己的电窑,烧制一炉主要是耗费时间,物料成本不是很高。

薄胎瓷最高难工序就是利坯,也就是粗坯精修,瓷坯厚度通常要修到一毫米以下才算合格,要求薄厚均匀,过薄容易碎,过厚不合格,厚薄不匀容易烧坏,还影响透光效果,非常考验工匠的技巧。

历史上最出名薄胎瓷,要数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万历年间卵幕杯、雍正年间的珐琅彩薄胎瓷,以其工艺难度和艺术性,深受众多收藏家追捧。

陶南最近这一批单子算是普通档次的工艺品,以茶具碗碟为主,制作起来有难度,但不是很大,他的出窑成品率在四五成左右,一个样式通常都要准备多件,拉坯和精修成型后,薄度只有零点三毫米左右,阴干一天时间,入窑经七百多度低温素烧,以固定坯体形态。

曾凡的技术得到了陶南认可,他的几个练习作品也有机会一起入炉烧制。

工作室有三个不同尺寸的箱式电窑,自动化程度很高,可以精准控制升温曲线,误差在五摄氏度以内,烧起来很方便。

不过陶南原先仅限于按照说明书使用,只能用最简捷的控温方法,电窑的自编程精确控温功能根本没用过,曾凡看他烧过几次后,通过编程重新设置了温控曲线,应该能提高成品率。

素烧的时间比较短,温度不超过九百度,设定在两个半小时,时间相对比较短。

“这一批杯子如果能最终成型,曾凡你就可以出师,技术方面我没什么可教了,剩下的精益求精的提高过程,不过就是反复的练习试错而已!”陶南真心的说道。

曾凡这个自己找上门的徒弟,比他不过小四岁,却带给他很大的压力,学的实在太快,才不到一个月时间,各方面的技术就宛若老手,下手精修的几个杯子水平已经不输于他了。

不止如此,一个月的时间给他帮忙,制瓷的所有工序基本上都学了个遍,凡是需要动手的操作,看一遍都能很快学会,熟练程度往往还超过他这个老师,这样的学生教起来毫无成就感,反而倍感压力。

当前一起烧制的这一批杯子,从选料到制泥,是曾凡第一次全程自己操作,如果能达到预期效果,他确实就可以出师了。

要知道外面那些陶艺馆的很多学生,学上三两天,就敢买设备单干了。

“南哥,你这是要赶我走吗?”曾凡笑道。

“给你当老师太有压力,咱们共同探讨,以后你有不懂的,随时可以问我,我不懂的,我可以帮你去问专家!你的手艺,陪我做这些太屈才了,你应该钻研更高深的技艺,比如挑战薄胎瓷的极限!”陶南没有直说,话里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两个说了几句话,手上没闲着,开始精修下一批入窑的粗坯。

有茶杯,当然也要有茶壶,茶壶的难度比茶杯高了许多,器型更复杂,尤其是壶嘴和壶柄,不规整的曲线形状,很考验下手力度和精准度。

这一批订单只要有一只成品茶壶就行,为了保证成功率,陶南拉出十个粗坯,准备精修好后,一起烧制,保证百分之十的成功率他还是有些把握。

曾凡单独制泥没弄那么多,人家的材料也需要成本,给他免费练习,也不好浪费太多,他只做了三个粗坯。

两个人做的器型完全一样,陶南的万一全部失败,曾凡的如果成功也可以拿去交差。

薄胎瓷湿坯太薄太软,为了防止变形、断裂,以及连接处的釉层缺陷,茶壶通常都是素烧定型后,再用高温陶泥粘合方式安装壶嘴和壶柄,能显着提高成品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