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个方面看,农作物和粮食从未纯天然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在探讨农作物和粮食是否为纯自然产物时,普通人往往会因为自媒体营销号的误导,从而陷入一种极大的误解,认为它们是大自然原始馈赠的结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人类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到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从环境因素的影响到人类的主动干预,农作物和粮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人工印记的过程。接下来,让我们从十个方面深入剖析,为何从来没有纯自然的农作物和粮食。
一、驯化历史改变作物基因
人类对农作物的驯化已有上万年历史。大约在中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驯化植物的活动便开始了。我国南方,水稻是最早被驯化的作物之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近7000年的稻作遗存 。野生水稻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培育,在形态、生理和遗传特性上与野生种产生了显着差异,例如,野生水稻的落粒性强,成熟后谷粒容易脱落,不利于人类收获,而经过驯化的栽培水稻则具有较强的保粒性 ,更方便收获和储存。
二、选育过程的人工干预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已意识到对农作物进行选种的重要性。汉朝的《泛胜之书》和北魏的《齐民要术》对利用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进行留种、选种有过详细记载 。通过人工挑选具有优良性状(如高产、抗病、抗逆等)的植株进行繁殖,将这些优良性状逐渐累积和强化,从而培育出更符合人类需求的品种。在现代育种中,更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有针对性地对作物基因进行改良和优化。
三、杂交打破物种界限
杂交育种是现代农业中常用的一种育种方法,通过将不同品种甚至不同物种的植物进行杂交,使它们的优良性状在后代中组合,创造出具有新特性的品种 。例如,将具有高产特性的小麦品种与具有抗病特性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可能培育出既高产又抗病的新品种 。杂交过程中,基因在不同品种间发生重组和交流,打破了物种间的天然界限,这种人工干预的方式使得农作物的遗传背景变得更加复杂,不再是纯自然状态下的产物。
四、诱变育种创造新性状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农作物种子或植株,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通过这种方法,农学家已经培育出超过2250个新品种,包括水稻、小麦、大麦等 。例如,美国市场上受欢迎的葡萄柚Rio Red,就是用热中子照射培育出来的 。这些通过诱变产生的新品种,其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是人工干预下的产物。
五、转基因技术精确改良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更为精确的基因工程手段,它能够将来自不同物种的特定基因导入农作物中,赋予农作物新的性状 。例如,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中,培育出抗虫棉,使其能够抵御棉铃虫等害虫的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虽然转基因技术在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极大地改变了农作物的基因组成,是对农作物进行人工改造的有力工具。
六、土壤改良改变生长环境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但自然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质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的需求。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人们会对土壤进行改良。例如,在酸性土壤中添加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其更适合农作物生长;施加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绿肥等)和化学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等),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通过深耕、松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这些土壤改良措施改变了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土壤环境,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七、灌溉调控水分供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