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大明隐相 > 第106章 苏贵渊,你也来气咱?

第106章 苏贵渊,你也来气咱?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大明隐相!

第108章苏贵渊,你也来气咱?

如今国朝选仕,朱元璋在洪武三年试行了一次科举,就立刻废除。

此后所选拔的标准,分别立了八个科目: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廉、儒士、秀才、人才、耆民、孝悌力田。

这些可不是形容词,而是真的评判标准,只要满足一科,就可以当官。

可是这种举荐没试行多久,就被再次废除,原因是从选拔的标准来看,个人主观意识占据太多。且能上位的,别的品行不知道,但年纪大就占据好处。

所以朱元璋很快将八科,又改为了六科:经明行修、工习文词、言辞条理、练达治理、通宵书义、人品俊秀。

“更何况,宋夫子所言,并不是如侍郎所言,只选拔一地人才。”

如果内容出错稍后用浏览器尝试阅读!

“今日不是说科举的事,诸卿所言,咱自会思量。”

却不料此刻,一直没有说话,淡然的看着全场的两位丞相。

“如此我大明才是活水,接纳天下各地支流,奔腾到海,一望无边!”

一边说着,看着下方已经变了气氛的朝堂。

说话的并非朱元璋,而是吏部左侍郎沈铭。

“你有功,你家那苏闲也有功,咱绝不会有功不赏。”

朱元璋看着下方又要争吵,他有些头痛。

其话音刚落,御史大夫陈宁大怒。

“陛下!老夫已经年老,恐怕无法胜任皇子之师一职,请陛下允许老夫致仕!”

“到时候,非是宋夫子等人私心,而是不论如何,几位夫子的门生故旧,在东南一地求学的学子,总是要占不少好处的。”

“却是有关刚刚太医院,还有这段时日,微臣想如何尽快让民间百姓,也使用宝钞所引发的思考。”

胡惟庸再度看向苏贵渊,没完了是吧?

苏贵渊先是思索了片刻,又道:“可宝钞要流通,太过固化的百姓分级,就会导致宝钞只会流转于一部分人之手。”

“还有一件事!”

“这些容后在文华殿议。”

可陛下直接答应,似乎也预示着,陛下对其刚才的行为不喜。

“如今我大明平定四方,如你所说,各方百姓尚且还在安治,特别是自从两宋、元末战乱后。”

刹那间,众臣连忙相劝。

<divcss=ntentadv>

一旁的刘三吾等人,也是呆立原地。

“而是不分贫寒贵贱,以才能作为主要考评,勿以個人喜好来筛选人才。科举自隋唐而启,最开始选拔的也是门阀士族,虽是号称朝局广开大门,召天下大才。但其归根到底,上升通道依旧被门阀所把持,大唐也只有科举之名,而无科举之实。”

他一直在意的都是那个在大本堂,能直接面见大明未来三代储君、甚至还有机会面见圣上,真有改动局势之能的小儿苏闲!

而方才还大义凛然,在为天下学子,求开科举大门的宋濂,似乎一下子就被打击成了一个私心作祟的人。

似乎是没有察觉到众人的表情变化。

“你……”

朝会谈出大体方向,真正决定事务的,永远还是在私下召见臣子的文华殿!

说到这里,刘三吾先是看向朱元璋,旋即再度看向国朝百官。

“哪有什么不贤?都是贤臣!”朱元璋忽然开口,“更何况,诸位都是为国办事。这些年选拔出来的人才,咱也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摆手道:“咱也想说这件事。”

“且收回来的旧钞,要请专人查核,以防假钞兑真……”

“两宋因何武备废弛?重文轻武!难道那些只知道读书科举吗的士族,就不是腐朽顽疾?当下我大明,难道就没有此类之腐朽顽疾!”

“不过宋夫子也是两浙人。这科举一旦开启,宋夫子、刘夫子等国朝德高望重的先生们,怕是要出考题吧?”

“陕西的士子是能考过两浙的士子?还是山西的读书人比苏杭的读书人多?”

“宋夫子,起来吧。你若真要致仕,咱也答应。”

这朝会的局面当即放松下来。

个人喜好,绝对大于选拔之人的真实才干。

胡惟庸终于开口,“陛下,臣觉得,有些话还是要解释清楚。”

“回禀陛下,今年五月份左右,应该可以正式发行。”

但如今。

“如今我大明重开汉统,当是吸取前朝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我大明方能如日月亘古。”

他们虽然早有猜测,但没想到圣上这么快真的要重设宝钞提举司,怎么还要拆分他们?

“至于宋夫子所言……”

事情进展到这里,朱元璋也累了,自己刚才说的北伐,被这些人给打断,现在再啰嗦下去,恐怕又有人想出其它理由。

无一又是一个惊动人心的消息。

“如今朝廷所实行之荐举,也是权宜之计,咱知道宋夫子想说什么,咱也知道咱的御史大夫在说什么。”

其话音刚落。

李佑的话,犹如一把锋锐无比的利箭,刹那间就让整个朝会的百官表情变得无比严肃。

刚才他兴致饱满,说起北伐时,大有冲劲。

索性直接跪地。

“诸位在场的官员,凭心而论,当下施行之荐举制度,在我大明到底能存在多久?十年?五十年?还是百年?”

正想点头同意之际。

谁知,苏贵渊此刻却像是变得婆婆妈妈。

“若真如您所言,只凭个人喜好选拔官员,丞相岂会上书你的儿子做中书舍人,谁不知这舍人乃清贵之职,需要辅佐丞相。这个职位,您难道还不满意?”

而宋濂刚才说的那一句:天下数千万之大明子民,谁是贤?谁不贤?要给天下人一个公平的选择,而不是只沦落为一人提拔之手。

“诸如科举也是,宝钞需要流通,人才也需要流通。”

“够了!”

现在看到的只是版面,距离真正印发,估计还需要好多的工序,这些都需要苏贵渊来告诉他。

“放肆!蛊惑人心,难道如尔等所言,重开科举,考学经义,就没有腐朽顽疾了吗?”

“臣如今是左相,得陛下看重,掌政务。右相掌人事,更何况,右相还兼任右御史大夫。”

“那便是下臣的错了。”说话的正是中书省左司郎中李佑。

如此想着,他便再度看向苏贵渊。

骤然间。

宋濂面有不甘,刚要开口。

刹那间,众人只感觉这大殿内,出现一抹微妙之感,不少人将视线甚至投注在了前方,两位丞相身上。

朱元璋无奈道:“说!”

如今朝堂,只要胡相在,科举定然无法顺利推行。

说完之后,其话语便停顿。

他语气微微停顿。

很快,就有臣子怒喝道:“陛下,我知道这宋夫子为何在今日提出科举,怕是因为其子宋璲其孙宋慎,至今或在外做官,回京闲置。”

try{ggauto();} catch(ex){}

“此大体四户之外,还有如太医院之地,父子继承、家族世袭制度。”

胡惟庸闭起眼睛,今天的事情还真多。

“恕老夫直言,恐怕五十年后,我大明就有了根深蒂固,腐朽顽疾,届时便是神医难治!”

苏贵渊继续:“因为要准备大量的新钞,新钞一旦发行,恐怕旧纸钞兑换的数量,要远远一年的印发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