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节 勋章和墨宝 (第2/2页)
仪式完毕后,南望又顺势任命黄忠为武汉站情报组副组长,任命房延孝为行动组副组长。
这两个任命是题中应有之意。
不说黄忠二人命好,赶上了武汉站起势这一茬。单说这几日,自南望率领大部队到埠,黄忠组将一应后勤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各种信息渠道收集齐,就说明此二人业务精通,在之前漫长的潜伏期里,是一直在兢兢业业认真工作的。
这也是南望在通电报的第一时间,给黄忠组报功的原因。
————————————————————————————————————
奖励了有功人员,提升了部下士气,整合好内部后,南站长开始日常工作了。
在一地建立情报机构,尤其是武汉这种甲类大站,那是半点也急不得的。根基打不好,日后很可能就会在某个小地方出大差错。
所以南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按部就班,不疾不徐,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行走。
首先,南老爷在购了新宅后,并没有急于开设新商号,而是继续交际。
在这个过程中,南老爷不光去会馆与人攀谈,他也会邀请一些合眼的商贾来自家的新宅做客,洽谈生意。
与此同时,逐渐熟悉情况的南老爷,又开始连连投帖,寻机拜访本地的一些头面人家,商业领袖。
这类人在明代大多是某一行的会长,都属于长袖善舞之辈。江南来的南老爷既然把帖子和礼物都投到了,那肯定没有不见之礼。
所以南老爷踩地皮的活动也进行得比较顺利。至少这段时间,本地商圈也知晓了他这个杂货商的存在,多少混了个脸熟。
然而也就仅止于此了。
夏口作为天下通衢的大商埠,每岁到这里意图干一番事业的商人不知凡几。然而起起伏伏之间,最终能获得成功的终究是少数。
像南老爷这样来踩地皮跑门路的,大家见过太多,所以多是观望态度。
当然,准备好了诸般手段,准备让这个南方来的阔佬好好领教一下什么叫做“欺生”的本地各路黑白团伙,也已经在摩拳擦掌磨刀霍霍了。
南老爷貌似对这些一无所知,因为他很忙,顾不上这些鸟事。
如此这般,到了4月中旬,场面上的事情大致都跑得七七八八,南望于是打算就近选个吉日把商行开张——他跑门路这些天,情报组和行动组都没闲着,已经使银子盘下了官街左近,石马夹街里的一溜三间门面,外带后院。
石马街虽说不是正街,但是距离正街也就几个街口的距离,而且距离江岸码头很近,同样繁华热闹,是合适开商行的地方。
如此一来,开业前的准备工作就开始进行了:定制新匾额、将库房的货物搬至商行、预订酒席、给各路商人朋友发请帖......
事务繁忙,好在武汉站人手充足,现在还有小小的外围组织,所以这些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开展完毕。
如此,在开业的前三天,各路黑的白的,明的暗的朋友,都做好了参与“客博阁”商号开张的准备。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南老爷却在第三天一早,坐着东广福号,跨江去了武昌城。
事实上,南老爷的几张拜帖,早在七日前,就已经送进了武昌城内。
明朱元璋攻克武昌,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衙门,衙址均设在武昌。
明英宗年间,于武昌设湖广巡抚一职。此时武昌城内衙门云集,既有省级的三司衙门,还有武昌府级、江夏县级官署,因此称之为“湖广会城”。
武汉站作为情报总局的重点建设项目,站长南望早在出发前,就已经获得了高速海邮系统送来的几封推荐信。
这些信件是北京站运作的。写信人,都是目前在北京城里有实力的大官僚。
而写信人的目的,就是给武昌城里的故交好友,推荐南望这个“小老弟”,求知交好友照看一二。
按照预案,南望可以酌情启封这些信件,来迅速营造当地背景。
于是,在武汉客博阁开张前一天,从武昌城归来的南老爷,先是连夜请来裱糊匠,将一副墨宝挂在了商行内。
这副墨宝只有两个字:“永隆”。
字画上的私章,落款是新任湖广巡抚王梦尹。
翌日,鞭炮响过,各路宾客纷纷进门后,顿时震惊于南老爷的背景:这永隆二字是巡抚大人亲笔手书,盖了私章的,不是幕僚写出来混钱的那种。
各家人物顿时对南老爷刮目相看。
紧接着,更令人吃惊的一幕出现了:夏口镇实际上的老大,夏口通判袁火昌袁大人,带着套的仪仗官牌衙兵,前来给客博阁南老爷随喜。
这一刻,群小退散,诸邪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