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三宝筹划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陈三宝古代奋斗日常!
陈三宝还没在陈家村待够,就又被踢了回来。卤煮铺子这段时间有陈大河在,其实真没他啥事。陈大河是个知恩图报的,感念他当初对他们家的多次援手,干活什么的从不省力气,有活抢着干,没活找活干。
陈三宝无处可去,只能收拾收拾重新回了学堂,不过这次去的时候他又从张铁匠那拿了个铜锅。他去秀山书院念书其实一直没进行正式的拜师仪式,也没给穆夫子交束脩。陈三宝虽然浑,但好坏他还能分的清。他在现代读了十二年的书,从来没碰到过像穆夫子这样的真正的“师者”,那种不带任何功利性,只一心为你好的良师益友。
穆夫子也是他来到这个时空后最尊敬的人,没有之一。这种尊重是源于对其人品和学识的认可,而不是权威。
陈三宝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只记得上次穆夫子在他家美食城吃了顿火锅后赞不绝口。他决定送给穆夫子一个铜锅,加上若干木炭,让他以后可以在家想涮就涮。
穆夫子看到陈三宝竟然拎了一个铜锅过来,简直喜出望外。他知道这是他们家挣钱的工具,现在竟然送给他一个,这岂能不让人感动。
这次回了学堂,陈三宝看到他们班有几个小同学没在,打听了才知道,因为没过童生试,他们家里已经不准备继续供他们念书了。
毕竟在这个时代,读书不仅仅是看人的天赋,还要拼其背后的财力。比如说这次去县城参加考试,他们住的客栈,前前后后加起来有四五天,连吃带住外加交通运输最起码也要近一两银子的开销,这还是往少了说的。
陈三宝非常庆幸他走的是先商后儒的路子,当然了,现在的他跟儒这个字关系还不大,但明后年谁能保证他就考不上呢。
有鉴于他这次只是过去打个酱油,穆夫子现在把所有的关注重点都放在了那几个“老”童生的身上。尤其是宗禹,穆夫子对他寄予厚望,因此态度十分严苛,简直是开启了地狱模式。陈三宝每每看到宗禹那憔悴的模样,都觉得他那张脸上写满了四个大字:生无可恋。
陈三宝在他家房子办酒席的时候也没回去,不过之后陈老太太来了一趟。她是去镇西边的大庙还愿路过平阳才来看看他们的。
这次来主要表达了两个思想:第一,他爹陈大富在他们家办酒席时为显阔绰,将酒席的规模提升至最大,一共放了两轮共四十多桌,每桌都有鱼有肉。以至于他们家办了这么一次酒席就花了七八两银子。而很多人家随一份礼全家来吃,一份礼才几文钱。
这么一算他们家这次赔了很多,这件事直接引发了他爹和他娘之间的激烈的冲突。陈大富看了一下收的礼也觉得这次有点太得瑟了,亏的太多他也心疼的很,但为了面子还是梗着脖子和陈老太太犟嘴。
这给陈老太太气的,当时差点没撅过去,还是老大媳妇儿挺个肚子给她拉到作坊才慢慢平息下来。
“你都不知道那个老瘪犊子,都快变成全村人的笑话了,现在谁不是人前奉承他人后笑话他!有几个钱了烧的他都不知道东南西北了,都快不知道自己姓啥叫啥了。”
“你和二宝也不在家,你大哥一天天的除了他媳妇儿的肚子是万事不管,我是忙完这摊忙那摊。累死累活挣那几个钱都让你爹给充门面了。”
“我真是不知道活的啥意思了,我就是欠了他的啊!上辈子欠他的,这辈子还。以前和他过苦日子,那真是从心里苦到嘴里啊。现在好不容易日子好了,他的尾巴都快翘天上去了,整个人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
“哪天我真一蹬腿死了绝对是你爹给气死的。”
陈三宝对于他爹爱炫耀这点也是相当无语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过去太穷了,导致他爹的心里扭曲了,现在超级爱炫富。不知道他家家底的还以为他家得有个金库呢。
他娘传达的第二件事是因为他考取了童生,村里已经有好几户人家来打听他家大丫和金柱了。
大丫毕竟十四了,可以理解,可是金柱过了年才十岁吧?不至于这么早吧!
陈三宝问了一下都有谁家,什么条件,陈老太太简要的说了一下。陈三宝听完不置可否,觉得都很一般,男孩没有任何特长,就是普通的农户,反而好像家里条件不怎么样的居多,估计就指望着娶了大丫缓解经济压力呢。
不过就他们这条件敢张嘴提,估摸着是觉得前段时间大丫名声坏了,他们家现在着急给大丫定出去吧!也许那帮人不仅不会觉得高攀了,反而觉得是帮他们家解决麻烦呢。
陈老太太和陈大宝都知道儿子看中大丫,不论谁来问都没给准确的答复,只回答说商量商量。当然了,他们都知道商量是和谁商量。
陈三宝知道这个时代的结婚都早,比如说他,他就是十五就结了婚,然后就有了狗蛋。
但是他真不想大丫那么早就嫁人生子,最近的大丫远离了陈家村,也慢慢的忘却了那些不愉快,性格都慢慢开朗了起来,话也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好不容易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他怎么可能还马上把她推到另一个圈里。
而且由于之前那些年长期营养不良,大丫长的又瘦又小,哪怕最近吃的好了胖了一些也还是像个小孩。这个时候定亲,十五岁成亲,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万一就难产呢?
陈三宝知道这个观点他娘绝对不可能认同,只说他对那几家不太满意,看看再说吧。
之后看他娘还是气愤难消,陈三宝给狗蛋和金柱请了半天的假,专门让两个孙子陪着老太太去了寺庙。看到孙子的陈老太太果然开心了很多,从寺庙出来甚至拉着二人去了杂货铺,给他们两买了好些糖果。
前脚送走了陈老太太,后脚陈二宝夫妇就过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