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 第25章卜算

第25章卜算 (第2/2页)

艾毓初闹不几米半仙怎么忽然说起这个了,大煞风景。

李自成继续道:“艾老弟,在城里设两个粥棚吧,出粮一百石……”

“……”艾毓初心里大喊,苦也!

“……赈济饥民,造福桑梓。父老乡亲能多活几日,你也积个功德……”

“……”艾毓初暗发牢骚,饥民关我球事!

李自成忽然凑近了低声说道:“考题可以透漏给你,绝不能外传!千万千万!”

艾毓初一惊,当即跪倒在地,指天发誓:

“若违先生训示,教艾毓初万箭穿心,天诛地灭,下拔舌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这一幕可把李振声等人吓了一大跳。

闹什么名堂呢?怎么忽然就跪下了?

李自成先呷了一口茶,才点头道:“起来吧。”

艾毓初磕了三个头,“我出二百石粮赈灾!”

他站起来后也不落座,就候在李半仙身边了。

李自成颔首,“善举恩惠万民,我挑头给你在文庙勒碑叙功。”

文庙庑廊内有明嘉靖二十七年的《修筑米脂县要害城堡碑记》,书丹者是米脂第一位进士,艾毓初的太爷。

碑文在叙述筑城始末后,还有一句:予邑永唯兹赖,天朝赐之名曰大顺城可也。

艾毓初连忙道:“不敢不敢,全赖先生提点,当书先生之名。”

李振声等三人大眼瞪小眼,满脑子浆糊。但是也约莫能猜到半仙肯定给了艾毓初什么好处。

冯起龙一咬牙,“抚恤老弱分内之事,小弟家贫,乐捐白银十两。”

李振声、艾泰徵紧跟着表态,各出十两。

李自成起身,朝艾毓初一摆头,“随我来。”

……

会试在京城举行,基本每三年考一次,时在乡试的次年二月。

考试分三场。

第一场,考生做四书文,五经文。

四书需要倒背如流不用说,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并不需要全会全考。

学子们在五经里专治一经即可,精通哪个报考哪个就成。

他们选择何经作为本经,往往与其家学、老师的影响,就读县学、府学的影响有关。

且治《诗》、《易》、《书》的人数远远大于《礼记》和《春秋》。因为前三者的字数和难易程度比后两者来得简单。

尤其是《春秋》,微言大义,一不小心容易弄砸,学子们多知难而退。

除非提前知道主考官所治这一经,那么为了得到赏识,由其他项转学《春秋》也是可能。

因为文章好坏多依赖主考官口味,他说你行你就行。

第二场考试是“论”、“诏诰表”、“判语”。

“论”虽然出题也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取,但并无规定得用八股文来答,可自由发挥。

“诏诰表”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言行,写出相应的诏、诰、表。一般都是汉表、唐诰、宋表。

如“拟唐以张九龄为中书令诰”,“拟宋群臣贺孝宗做敬天图表”等等。

“判语”考察学子对《大明律》等法律条文的熟悉度。

第三场考试是“策问”。

“策问”是给你一段材料,以“问”开头,阅读后写出自己的回答和理解。

曾经在弘治年第三场考试中出了道极其刁难的题,是年举子里只有唐伯虎和徐经答上了。

结果引来了某些羡慕嫉妒恨的举报,怀疑是主考官泄题给两人。

最后主考官一干人等入狱,唐伯虎被判终生不得参加科举。

至于是不是真的作弊,不好说。

因为会试看重的还是第一场的八股文,策问占比不大,顶多算锦上添花。

……

李自成把崇祯四年的考题一一写下来,交给艾毓初。

其实就算知道考题也未必能高中。

因为评选标准以主考官心情为主,他要是看不顺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阅后即焚。切记切记!”

“多谢先生。”

艾毓初双手捧过片纸,一揖到底,然后小心翼翼把无价之宝藏进怀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