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老李召见(下)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甲午之军工霸世!
不过李晖现在已经不是刚刚穿越的那阵子了,回想起进入天津机器局以后看到的无数问题,李晖很快就理解了李鸿章的想法,对他不禁多了一点同情,“也是啊,就国内洋务企业那低劣的产品质量和高昂的生产成本,还真不如直接购买洋货来得划算,老李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改善管理,这个问题长期没法解决,气愤下会说出那样的话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其实从老李搞了那么多近代军工企业来看,他怎么也比后来的常凯申强多了,只是正如他不重视基础教育的原因一样,眼看着满清日暮途穷,这个‘我大清’的‘裱糊匠’难免急功近利......”
想到“急功近利”这四个字,李晖突然眼前一亮,原来关键在这里,明白了李鸿章的这一心态,他说服对方的把握自然增加了不少。因为李晖自己现在同样也是急功近利,而他挪用钢厂建设资金的建议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
甲午战争迫在眉睫,李晖必须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尽快地帮助北洋水师提升实力来至少改变甲午海战的结果,这样急迫的心情是连李鸿章都比不了的。而在历史上,天津机器局的钢厂直到《马关条约》签订后才建成投产,没能对那场战争起到半点帮助,反而占用了大量资金,对战备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旧中国工业建设的历史上,类似的悲剧并不止这一个,比如阎锡山费尽心血建成的具有四五万吨钢材产能(粗钢年产能有七八万吨,比建成前内地全部钢产量加起来都多。)的西北炼钢厂,直到1937年末才建成投产,结果转眼就成了鬼子的战利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固然是因为投资者缺乏远见或者抱有侥幸心理而低估了战争的风险,但钢铁工业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在平炉炼钢法还是主流的年代里。因此,当时展钢铁工业必须有一个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如果不久便要打仗,花大钱投资钢铁厂绝对是不明智的。
这件事上日本人就要精明多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钢铁工业的重要性,但第一个上规模的钢铁厂直到甲午战争获胜后才开始投资建设,此时明治维新已经开始了好几十年。这或许正是因为日本政府考虑到随时可能对中国开战,而不敢将资金投到建设周期较长的钢铁工业中去。另外,日本人不急于展钢铁工业可能也与他们特殊的国情有关,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基本没有铁矿出产,就算他们拥有了强大的钢铁冶炼能力,也还是没法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因此历史上直到利用盛宣怀控制了湖南大冶铁矿、有了稳定的铁矿石来源后,日本国内才开始大力展钢铁工业。不过天津机器局的钢厂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国此时仅有湖南的大冶铁矿这么一个近代铁矿,距离很远不说,还控制在敌对派系的张之洞手里,一点都不可靠......
李晖提及的第一点让李鸿章怫然不悦,但第二点却让他立即重视了起来,虽然张之洞在清流当中还算是比较顾全大局的,但也只是相对来说,李鸿章断然不会让自己的命脉把持在这个对头手里,最终还是同意挪用部分款项,不过为防引人注意,金额不会太多。于是李晖又出了一个新的主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