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带着农科院和爷爷一起穿了 > 带着农科院和爷爷一起穿了 第90节

带着农科院和爷爷一起穿了 第90节 (第2/2页)

并州

今年并州是重灾区,这几日崔教授亲自来了一趟,时知也从靖州特意赶来,正陪他走在玉米地田埂间查看庄稼长势,这里的玉米刚种上发芽,到底能不能顺利收获全看老天给不给活路。

旱灾区太多,北方很多地方的夏收都减产或者绝产,所以崔氏治下的夏耕已经决定提前在部分地区推广秋玉米种植。

“女郎,荀氏决定延后开国登基大典,荀延在多地下了罪己诏。”这消息都不用打探,荀氏自己就在各地发公告了。

“知道了。”对此时知很淡然,她若是荀延也会这么做,风口浪尖上就得要避风头。

“咱们要不要……”白雀感觉这是一个好机会。

“什么都不必做,天灾本是自然,根本就和什么天意没任何关系,今日我用此做刃伤人,他日此刃也必定伤己。”时知看得很清楚,这种不可控事件遇到了只能认倒霉,今天是荀延遇上,谁知道明天会不会是她?

如今崔氏遇到旱灾放在有心人眼里未必不是“天罚”,在这件事上她和荀延一样都是被动的。

“君权神授”这种愚民政策原本就是个双刃剑,荀延是土生土长的古代人,用这种方式还情有可原,可她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要是也用,那她自己都看不上自己。

这一期《启智月报》出版后,众人发现它除了对西北地区的日食与地龙翻身事件做了报道,同时科普趣闻版面也对这些“异象”进行了简单解释。

日月失房,自古有之,甚至还曾有天文大家计算出过具体时间,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天罚,日食、月食只不过一种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就如同四季变换一样。

此文一出,多地文人儒生争相讨论,天文历法他们虽然涉及不多,可既然能有钦天监这样的地方,那自然还是有人去研究的。

这事不仅在崔氏治下成了讨论的热门话题,就连荀氏治下的儒生也都在关注,毕竟说到底事情是在荀氏地盘闹得沸沸扬扬。

虽然这个科普最终也没有正统学说承认,但它为很多人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看世界的新思路。

荀延自然也是知道崔氏的动作,他最近一直都在处理赈灾与安抚民心的事,听到这消息后心情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赵五娘看着荀延一直沉默,劝慰道:“郎君不必想太多,日食之事也不是只在我荀氏治下。”

荀延苦笑:“我此刻终于明白周公瑾的心境了。”

既生荀何生崔啊!

荀延此生从未有过这样的挫败感,不是说他经不起挫折,心性坚毅者面对再大的困难都能有克服的信心,所以他也并没有被这一时困境打倒。

他觉得挫败的是,换位思考若他是崔时知,面对此情此景他能不能舍得放弃这样一个绝佳机会去攻击对手,答案是不能。

“君权神授”、“愚民政策”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舍不得放弃的一个途径,哪怕骄傲如荀延依旧逃不开这个。

可崔时知她竟然对这个“捷径”不屑一顾!

“启智”二字所代表的含义荀延到此刻终于明白,崔时知从一开始就不打算走那条路,她竟然真要给万民启智!

这背后代表得深层意义值得人去琢磨思考,荀延一时间有些迷茫,枉他自负聪明,可时至今日他却依旧没能看透崔时知这个人。

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七月北方干旱持续,宁州、甘州、秦州等地甚至出现土地干涸开裂的地区,荀氏、崔氏治下都已经出现饥民,赈灾已成刻不容缓之事。

荀氏还好说,大部分地区都在南方,只有宁州、长安还有蕲州北部需要救济,崔氏却出现北方五六州之地却都需要赈灾。

今年才过去一半,江南、湖州还有平州的粮仓却都已经空了。

好在并州、晋州、冀州等地区补种的玉米没有全都旱死,总算还是给这些地方的百姓留了一丝希望。

而靖州的春玉米已经收获,今年靖州降雨量正常,边军屯田的玉米地甚至可以说是丰收。

只不过玉米收上来后并没有当众过秤,所以大家伙儿虽然估摸着不少但具体多少谁都不清楚。

直到粮食入了仓这具体收成数据也没传出来,倒是这玉米做的饭食尝到了,玉米粉和蜀黍、燕麦掺在一起做的杂粮饼味道不赖,想来这东西是个能当主粮的!

别人不知道这玉米产量,慕容舒却心里倍儿清楚,他已经两天没睡踏实了。

这“玉米”名字是真起对了!当真是贵重如金玉啊!像北境四州这样的苦寒之地,哪怕是崔氏一直给最好的良种帮着提高产量,平均亩产也不过百斤之数。

可这玉米竟然能在靖州产出六百斤的平均数,就算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种上崔氏最好的稻种也没这个水平吧?

而且崔女郎说这玩意儿就适合下雨相对少的地方,北境四州为啥人穷田少啊,不就是天寒水少不适合耕种,所以导致人口稀少大片土地都荒着吗?

这玩意儿要是在北境大规模种植那他们这里不得比江南还阔了?

一想到这个慕容舒就兴奋的睡不着,可惜时知下了死命令,不许他嚷嚷,说这种子利弊都大,要是都种万一气候异常,一不小心就会绝产,引起粮荒,所以这些日子慕容舒除了实在憋不住时半夜跑去粮仓摸摸粮食,其他时候还都拼命端着。

时知最近一直忙着在各地赈灾的事,这一晃就终于等挨到了秋收,有些下了点雨的地方补种秋玉米总算见了收获。

“旱成这样一亩地竟然能有二百斤?”当地的农人全都喜极而泣,这是天爷爷给他们活命的机会了!

“多谢女郎赐这活命神种!”

最近时知是一直在等着这批收成,听到禀报的“高产”数据,时知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旱成这样都没绝产,不枉她冒这么大风险把这些玉米种子拿出来。

同时她立即让“农业司”加大宣传力度,点明这春秋两季玉米种子的优劣点,甚至着重强调了这种子耐旱不耐涝,碰上多雨年景就会减产甚至绝产,所以明年耕种时绝不能单一种植。

《启智月报》配合着发了三期农业知识科普,现在大家都只知道种这玉米能在雨水少的年景有个保底,至于它具体能收多少反而没多少人清楚。

这也是时知有意为之,要是明年风调雨顺那种植的人自然会知道,要是明年继续干旱严重或者出现水涝那这玉米就依旧减产。

总之别一窝蜂都去种玉米就行,在古代单一种植作物跟寻死没有区别,提前把玉米拿出来这事让崔教授眼见着就苍老不少,时知知道崔教授心理压力比她还大,这两年要是做不好科普,那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靖州玉米种植,时知计划是这几年大头放在边军名下的田中集中管理,北边那几个敌国最近老实了,边军也能腾出点人手耕种。

西关和嘉州也是同样,要想种植那就先在边军屯田中试点,落户后的习性摸清楚了再去给百姓推广。

说真的要不是闹这么严重的旱灾推动,她和崔教授大概观察个三年五载都不一定有魄力这么大规模放出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