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六零之锦绣人生 第42节 (第2/2页)
粮站在大队选的试验田, 一个是红旗大队不远处的红花大队,还有一个是隔着有好几里路的张家沟大队。
下乡这天刘香红说好了用她的自行车,她载着江明彤。出发的时候江明彤看到, 是一辆凤凰26女式自行车, 这个还是和军丽去市里百货大楼去多了知道的, 比起常见的二八大杠秀气多了, 当然,价格也美丽很多。
江明彤觉得刘姐整个人就呈现一种壕气, 相处起来是这样,吃用的东西也是这样,这辆车绝对是整个公社唯一辆,在县里都是数一数二的。
首先去的是离得远一些的张家沟大队, 这个大队的路真的很崎岖,走到后头,自行车都过不了, 需要人扶着。
把试验田选在这个大队, 一是因为这个大队情况对比起来更差一些,试验田能有一些补贴, 二是这个大队有一块地区土质有些不同。
“那个大队, 也不知道运气是好还是不好。”刘香红载起人来,骑着车还是轻轻松松,不见半点吃力。
“原先开出那片土,虽然经验老道的队员们看着觉得不好种东西, 怕留不住肥,第一年种的是红薯,想着第一年得好好养养土试试,施的肥也多, 出人意料的那年收成非常好,红薯一个个长的又大又圆,还没有虫蛀。”刘香红避开迎面被风卷来的一片树叶子,继续道,“那个时候老老少少高兴得很,以为这是片好地,第二年就把好种子都用在上头了,哪知道那年差不多算是颗粒无收,差点没饿死几个人。”
“和别的大队的土质都不一样吗?”江明彤好奇问道,她们这的土多是黄壤、红壤,但是因为是离交界处也不远,也有一些的地方的土质是特殊的。
“就是不一样,刚开出来,以前的队员们都没见过没种过,所以才搞了个这么结果嘛。”刘香红听到的时候,也觉得可能是气候和光照的问题造成的那片土地问题,“后来连着有两三年,那片土都不敢种什么废种子的东西,每年就种点红薯秧上去,总的五亩多一点地,也能收两千多斤。”
“那现在是怎么解决的?”既然都在那上面设置试验田了,那应该是找到解决的方案才对。
“后来,是老站长,听到这件事挺着急的,别的大队,一亩地种红薯怎么也得有七八百斤亩产量,这还不是选最好的地施最多的肥种出来的产量,而张家沟那块地当时的产量只有一半。刚好那个时候省城的一些专家来市里开会,老站长去了好几趟,把专家请来帮张家沟看看,找到出路的。”
一路上,刘香红仔仔细细地把张家沟的情况都给讲的清清楚楚。
路不好走的地方,就两个人轮着扶着车子过去的。
“唉,刘同志,这次不是您和李同志一起来的啊?”刚进张家沟大队,刚好碰上张家沟的大队长在地里跟着劳作,远远地看见有人进大队,立即过来看。
“这是我们站里新来的同志,江明彤同志。”刘香红顺着话给介绍了一下江明彤,又对着江明彤介绍来人,“这是张家沟大队的大队长,张大顺同志。”
“大队长好。”江明彤热情地打着招呼,以后下乡是少不了,和每个大队的大队长和乡亲们打好关系就很有必要。
“还是要感谢粮站的同志们为俺们的种植操心了。”张大队长这几年为了那块地也块愁白了头发,一张脸全身饱经风霜的皱纹,那么块地,弃了是不可能的,每年只种出那么点粮食,想着就心疼可惜。
现在他只希望粮站的同志好好帮他们大队解决这个问题,能在这块土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
“走吧,先带我们去看看吧。”刘香红对于大队乡亲们的热情也是习惯了十几年。
“我每天都会看着情况,以前也没种过你们拿来的那个粮食,也不知道长到什么样才是好的。不过我们看着是不错,比以前种红薯的样子好多了。”张大队长在前头带路。
那块地开在向阳处,植被极少,正是因为树木少,当初粮食少不够吃,他们大队才会去想着把地给开荒了。
“那块地,就是典型的沙壤土,按照专家们的说法,是很适合种植红薯、大豆这些东西的。”刘香红说。
“所以第一年大队收成的红薯很好是这个原因?以及施的肥多?”
“是。”刘香红点头,对于小江这种一点就通的脑子满意极了,对于种地确实有点基础,不是半点不通的。以后多看多教多实验,看来振兴粮站指日可待。
“沙壤土不容易留住肥和水,以后要种东西也不容易。”江明彤记得这些她都在书籍上看到过沙壤土的介绍,只是当时想着她们省里几乎没有沙壤土,她就没多关注。哪知,同在她们公社,就有一个大队有这么一片土地。
“小江,看来你懂得还挺多啊。”刘香红听到江明彤的话,不由侧目,专家也说了这种话,一般人不是有经验的人也不能一眼看出这土的特性。
“当初读高中的时候在市里图书馆借的农业书籍里面看到过,可惜当时没怎么注意。”江明彤解释到。
“果然,还是老金他们说的对,老站长那里的几堆农业书籍,就是专门等着你来看的。”这次回去,她一定要拉着小江去尽早把老站长那些书都看完。
说话间,两人跟着张大队长就到了那块五亩多的实验田里。
一路上,张大队长也都在听着两位粮站同志的讲话,原先还看着新来的江同志年轻,没什么经验,结果一路停下来,还是懂得很多的。
看来应该是听了专家的一些建议,张家沟的队员们在实验田外边围了一圈竹栅栏,上面插着密密的竹枝条和竹叶,这是用来拦截随雨水冲流下来的泥土的。
真的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再多过几年,这块开出来的土妥妥地又会变回比原来还差的荒地。
竹栅栏不高,大概要人大腿处,一眼能看到里面。进去得开竹栅栏门,里面还种着一圈已经长得挺好的玉米苗了。
玉米的杆子高,既能帮助拦一些泥土,还不会被随雨水冲流下来的泥土压死压倒,而且还能吸收一起留下来的肥力。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江明彤看着这玉米苗长的还挺好的。仔细看一眼,才发现这一圈玉米用的泥土,不是沙壤土,而是从别处挖来的正常泥土。
进入玉米包围圈里面,才是真正的实验田,此时这么正全部种着大豆,很大一块。
其实大豆她们这里很多地方都会种,红旗大队和周边大队都种了,只是会大面积种植的不多,毕竟这又不是正经粮食,比不上水稻,也比不上红薯和玉米呢。
红旗大对也是因为办了个豆腐坊,后来才去开荒多种植了些大豆。
江明彤目测着,可能和这块地差不多大。
而张家沟大队因为实在是路不好走,日子过的艰难,和外面大队的交流是最少的,会去公社县城的人很少,有机会见过大豆的人更少。豆腐在这个大队也是稀奇物,得到别的大队才能换到。
进入这里看到情况,江明彤真实地感受到了—要想富,先修路的精髓。有路你不一定富,但是没有路,发展农业的条件再不怎么好,那一定会很穷。
“你们给的种子,种下去之后俺每天都守着,七八天的时候开始冒芽了,十一二天的时候大部分都长出来了,没长的我又按照你们的话给补种了种子。”张大队长显然对这片作物也非常上心,大豆他之前没接触过,现在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她们看着眼前的苗,四月下旬种下去的,到现在有半个多月了。苗有十几公分高,每行地都观察了一遍下来,暂时没什么病虫害,叶子都是健康的绿色,长的也健壮。
刘香红和江明彤两人合作,一起量了几棵平均高度的大豆苗记录数据,说道,“长的很好,水肥也保持的很好。”
“有刘同志这句话就放心了。”张大队长听到这句话,总算是笑了起来,一双眼睛有神地看着眼前实验田里的苗苗,透着满意。
“俺想再问问,刘同志你们还有没有什么建议,只要你们说,俺们一定会认真做到的。”张大队长看两位女同志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好了,知道这次的监察工作大概是结束了,赶紧问到。
经过这次的实验田,他觉得还是得要多问问专业的人。尤其是去年到公社汇报工作,听着别的大队,一个个的粮食产量都在每年增加,拉了他们大队一大截,羡慕得眼睛都是红的。
每个大队长他都走上前去问了问,想了很久,他觉得,自己这里环境不好,本来种地方面就吃亏点不提,其它方面也还有很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