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章 两道圣旨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大明:朕不是昏君!
其实说真的,天启朝现在能力出众的大臣,几乎都是老头子,真有点青黄不接的样子。
李之藻,字振之,同样五十九岁了,只比袁可立小三岁,只有范景文算是正值壮年,小李之藻整整十岁。
要说年轻人没有出色的也不对,可几乎都是刚刚出仕不久的,无法马上接手重任,这需要经验呀。
像倪元璐、黄道周这些名臣,都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早得很呢。
陈新甲、杨嗣昌这崇祯朝的名臣,其实也是万历时代入仕的。
陈新甲的年龄是个谜,无论是明史还是野史都没有,只知道他是万历三十六年的举人入仕的。
杨嗣昌是万历三十八年进士,他倒是年轻,二十二岁就中了进士,今年不过三十八岁。
但这家伙在天启四年初就辞官回家,为了躲避党争,不参与东林党,也看不上阉党。
他倒是有才,但其才不足以独当一面,他一生最大的手笔就是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围剿反贼。
客观的说战略上他是成功的,若不是清兵突然攻进宣大,崇祯不听他的,调走洪承畴和孙传庭勤王,张献忠未必敢降而复叛。
要知道洪承畴在当时反贼的心中,就是一个杀星,一直提倡斩尽杀绝,不接受投降。
对于投降的张献忠,那是因为当时掌握大权的是杨嗣昌,他接受了洪承畴无法反对,但一定会盯死张献忠。
这是在正面上杨嗣昌战略的成功,可另一面能说明他不足以独当一面的原因是,为了这战略目标,他是在竭泽而渔,掏空了大明仅存的元气。
加派百姓剿匪饷银、在已经快要崩溃的百姓头上,一年加增了二百八十万两银子。
而且他还有个致命缺点,那就是管不住骄兵悍将,可见他并不能服众,这一点他跟卢象升和孙传庭相比差的太多了。
甚至比不上袁崇焕,老袁争议再多,但有一点,他在辽东时,手下那些辽东将门没人敢不听命。
至于陈新甲的确才能出众,但也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任用私人,结交中官,心术不算正,属于有才无德哪一类。
这种人可驱使,而不可重用,否则必有大患。
朱由校经过八天的深思熟虑,才整理了一份人才单子,现在他就要用这两个人了。
杨嗣昌是湖北人,属于楚党,陈新甲是四川人(后世重庆,这时代属于四川),也不是东林党。
清丈土地这种得罪人事,朱由校当然不能让卢象升等人去干,就连洪承畴他都不想让他沾手。
毕竟这个大汉奸,在这时还是忠心大明朝的,没理由给他穿小鞋。
“圣谕:前户部郎中杨嗣昌,为清田司正使,挂正四品衔。刑部员外郎陈新甲为清田司副使,挂从四品衔,即日南下清丈田亩,钦此!”
刚刚被召进京的杨嗣昌、陈新甲二人面面相觑,皇帝没有一点拖沓,连多说一句也没有,这就任命了。
清田司是昨天才成立的,挂在户部名下,跟其他部门不同的是,清田司有两千兵马随行,让他俩调动,弹压那些敢于反抗的人。
另一边,另一道圣旨也在宣读:“圣谕:着高攀龙总督宗室改封事宜,魏国公徐宏基佐之,调南直隶兵马五千随行,钦此!”
这又是一道重磅炸弹,高攀龙此时在无锡老家,哪里愿意出来干这事。
可传旨的太监纪用阴恻恻的说:“高大人还是接旨吧,魏公公说了,你要是不接旨,就吧全天下的东林书院都拆了,罪名就是你上疏建议的。”
“你!”
高攀龙那个气啊,可他知道魏忠贤是真敢干这事的,而且早就想干,要不是皇帝重新上朝,恐怕这事早就干了。
这是一把抓住自己的命门了,东林书院正是他跟顾宪成一起办起来的,东林党也是因为这崛起的。
书院不仅是他的心血,也是东林一脉的根,他只能咬着牙,强压下火气接下圣旨,纪用笑嘻嘻的拱手告退,一下子又很有礼貌的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