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第5纪元 > 70 战术总结(上)

70 战术总结(上)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第5纪元!

忽兰忽失温之战,有人说朱棣和马哈木杀伤相当。李志远的《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败绩史实探析——兼考忽兰忽失温地望》。

作为蒙古学者,李志远先生费尽心机想证明朱棣在忽兰忽失温之战是惨败而归,故意讳败为胜,然而他煞有其事的表示,朱棣大军就是有50万的时候,还是把自己缺乏常识的素养给暴露了个干干净净。

不过倒是差不多还原了忽兰忽失温之战的大致轮廓。

首先,朱棣带了不知多少人在忽兰忽失温遭到马哈木3万骑兵的埋伏,一度险象环生,后来是朱棣亲自坐镇中军,用神机营击退瓦剌,马哈木败退土剌河。

但很少有人注意一点,马哈木并不是只有3万人。而是4万人。

原来,马哈木除了在忽兰忽失温埋伏朱棣外,还派了1万人的偏师,绕后去袭击朱棣的后方大营,想来个斩首计划。

只是阴差阳错,朱棣跑到前军坐镇了,瓦剌这1万奇兵扑了个空,但却意外的把朱瞻基给困住了,并且截断了明军粮道,只不过瓦剌人不知道那人是朱瞻基,象征性打了两下就撤了。

好了,复盘一下。

马哈木在前方3万人埋伏朱棣主力,派1万人袭击朱棣粮道和后方大营。

明军主力被马哈木埋伏,一时猝不及防,但朱棣很快反应过来,让神机营打开了局面,在正面战场上击溃了瓦剌骑兵,马哈木连1万偏师不管了,直接跑路。

但是,这1万偏师却超了神,断了明军的粮道。

朱棣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优势,想要追击,但粮道被截,倘若真要继续深入追杀,不确定性太大了,于是只好听了好圣孙的建议,撤军回师吧。

这就是忽兰忽失温之战的全部过程。

这一战的战后统计,明军和瓦剌战损比差不多。

那请问这场战争明军和瓦剌谁赢了?

认为明军赢了的,理由是主线战场上,明军打退了瓦剌,并且在事后瓦剌入贡,达成了目的。

李志远认为瓦剌赢了,理由是你50万大军嘛,打个4万人的瓦剌,还打成这样,你不输谁输?而且强行证明,瓦剌此战之后依旧兵强马壮。

但问题是,朱棣的第二次北伐(忽兰忽失温)有50万大军吗?没有。

《鸿猷录》中表示:“命选为京诸省卫骑兵共十余万,各赐钞给行粮,期明年二月集北京随征。”

永乐十二年,朱棣尚未迁都北京,考察周边卫所总兵力,朱棣根本无力带出50万大军,所以《鸿猷录》中的十余万更为可信。

朱棣每次出塞作战,走到一地,都会筑城存粮,留下一部分士兵看守。

可以说,朱棣的部队人数,是随着持续深入而逐步递减的。

真正到了与鞑靼、瓦剌接战的时候,没准剩下多少人呢。

龚志刚和刘洪涛还表示,朱棣第二次北伐,直接参战人员只有3万多人,其他人要么留下筑城存粮,要么都是后勤大队,明军和鞑靼的对阵兵力比是差不多的。

这战前,瓦剌还可以按着鞑靼的阿鲁台揍。这战后,瓦剌就开始打不过阿鲁台了。你非要告诉我瓦剌实力没有受损,我真的很难信服啊。

所以,我只能说,忽兰忽失温之战,朱棣在正面战场上赢了,但在后方战场上被瓦剌偷袭翻了车,导致双方损失居然差不多。而朱棣因粮草不济无法继续追击扩大战果,只好撤军,但最终还是达成了让瓦剌朝贡的战略目的。

下面我们就这次战役开一个总结大会,在召开总结大会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这次会议的必要性和议题,毕竟把朱棣和马哈木同志请来开会并不容易,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现在开始:

这次忽兰忽失温战役虽然并不是什么决定性的战役,但却很值得分析,因为这个看似普通的战役中蕴含了一些明军作战的秘密和规律,是应该认真研究的。

这次会议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明军能够战胜?

先说一下,马哈木同志不要站起来了,不用激动,事情的经过我们已经知道了,战败是事实,具体分析还是交给我吧。

要知道,一场战争的胜负是有很多决定因素的,之前我们介绍过,明军的骑兵个人能力不一定能够胜过瓦剌骑兵,但为什么明军却能在瓦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情况下击败瓦剌呢?

这是因为朱棣统帅下的明军有一套极有技术含量的战法和几支高素质的部队。战法问题过于复杂,我们下面再讨论,先说说明军的高素质部队:三大营。

三大营是朱棣同志组建的部队,这支部队也是明朝的最精锐部队,它们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先说五军营,五军营并不是指五个军种,实际上,五军营是骑兵和步兵的混合体,分为中军、左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这支部队是从各个地方抽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攻击的主力。

下面说一下三千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五军营是明军主力,那么为什么还要单设一个三千营呢,这是因为三千营与五军营并不相同,它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骑兵组成的。也就是说,三千营实际上是以雇佣兵为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