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四百三十五章 第六营,【陶器营】

第四百三十五章 第六营,【陶器营】 (第2/2页)

要我说,咱烧大一点深一点的陶碗儿,碗里加点水,丢草药,碗放火力烧,也能把药熬好了。

大碗又能熬药,又能吃饭,不就省了一个了。”

李孟羲瞪大了眼睛,这是个巧妙的方法啊!

李孟羲生活经验不足,他很单纯认为,熬药必须得用药罐,没有药罐,就熬不成药。

而其实,就如老陶匠说的,没有药罐拿个碗一样能搁对着使。

现在是军中,做肚大口小制作复杂的正真药罐是没有意义的,药罐拿来喝饭又不好用。

碗可以兼容药罐,药罐却不好反过来兼容碗。

李孟羲看着老陶匠笑了,“得跟你们说清楚,匠营有个规矩,谁要是提了什么好法子,就赏粮食。

就比如方才,我说要烧药罐,老伯你说大碗也能熬药,经你一说,我就明白了,只烧碗就成了,碗烧着又快,做着又简单,这多好啊。”

“赏粮,二十斤!老伯一会儿跟我过来拿粮食。”

陶匠营生产的物件确定了,有且只有一个——深沿大碗。

大陶碗可以同时作为碗,药罐,喝水的杯子,盛剩饭的饭盒,万用之器。

依照组建渔营屠匠营的经验,每新建一营,需要调来一辆板车帮助新成立的队伍来作为磨合之用。

带着陶匠们去了木工营,刚好新车做成,顺便就把车交给几个陶匠。

李孟羲再三吩咐,日后有什么好主意,一定得说。

因为这个插曲,李孟羲又学会到了一条有用的知识。

【军中不必多带药罐,深沿大碗,亦可熬药用。

碗放水一半,再放草药,碗围火中,火势烈而碗中水少,须臾水将干,而药性尚未尽析出,此时不必撤碗,再添水倒于碗中既可,水再干,再添水,如是数次,药好。

而后,火中取碗,等凉,可服药。】

药罐和碗的替代关系这一点,属于小问题,李孟羲意识到了一个大问题。

集思广益在木匠营用的很好,可以说,木匠营现在的高效和架构完善,就是集匠人众智的结果。

从鲁犁那里,李孟羲知道做板车最紧要的木料是做轮毂的干木头,而军中合格的木头不多,所以就派游骑商队去买木头。

木匠们想出的好方法包括且不限于,第一,地上不平,刨木头在地上刨刨不快,有门板就好了。工作台于是就有了,买门板。

第二,板车翻过来扣地上,车底也是平的,也能当工作台。

第三,虽然车底可以刨木头,但车不够。匠营不停的生产板车,车还不够,奥,知道了……板车做出来都分给其他地方了。由此引出了板车分配权重之问题,权重为,匠营优先,收容车队其次,妇孺营随后,然后渔营屠营……

还有第四,一人拉车,一人车上可以干些小木工活,充分利用起白天时间的建议。

等等。

木匠营越发高效,生产能力与日俱增,欣欣向荣。

可似乎除了木匠营,忘了让别的营也提想法,也引导着别的营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起自我建设和强大。

渔营的渔夫们,出去捕鱼这么些天了,没人提一条建议,所有改进,全是李孟羲发现的。

屠匠营成立时间不长,也一样,什么建议也没反馈。

养鸡鸭的营,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今次经验丰富的老陶匠说了一句,李孟羲还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意识不到虽然各营都是以匠营为模板建立起来的,但和匠营相差甚远。

匠营上下反馈良好,木匠们都知道有好想法可以换粮,一个个都习惯了处处留意,事事动脑筋。但匠营有如今氛围,是长时间培养才形成的。

其他诸营,缺了一个鲁犁。

小小木匠鲁犁,如今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