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三百七十三章 步着赤,弓着绿,骑着黑

第三百七十三章 步着赤,弓着绿,骑着黑 (第2/2页)

不对,弓弩手还真有伪装的必要。

一般在险要处设伏兵,伏兵可以不要刀盾兵,但弓弩手是必须带的啊。

等敌军走入山谷,首尾一截,然后两头堵住,乱箭齐发,然后张郃凉了。

既然诸兵种中,只有弓弩兵会多有埋伏在险要之处,藏于林间,埋身于杂草之中,只有弓弩手可能有较多的机会有隐藏的需要,那么就可以刻意用深绿或浅绿色来作为弓弩手军服的颜色。

如此,在弓弩手需要埋伏险要诸如山道两侧之类的地方,就可以有更好的隐蔽性,绿色军服就能稍微发挥出一点独特的作用。

弓弩手,用绿色军服,很合适。

那么古代最主要的步兵军服,又该用什么颜色合适。

一时半会想不到什么颜色合适,不妨换个思路,那就先考虑什么颜色

军服不适合当军服。

首先,白色的肯定不适合当军服,白色太容易脏了,而且,在汉文化中,白色和死亡丧葬联系紧密,穿白色很不吉利。

前世李孟羲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据说不管东西文明,好多时期军服和军旗都是以红色居多,一是,根据情绪色彩学,红色是很热烈的暖色调,天然有着调动情绪的作用。

而且,红色和血液的颜色一样,士兵们厮杀之时,血液溅到军服上,不容易看出来,从而有效降低了士兵的因为血迹而造成的心理压力。

要是白色的军服,敌军一刀蹭到士兵的手指上,还没怎样了,士兵的白色军服上就溅了一大片血迹。

血迹在白色军服上看着很刺眼,士兵眼睛的的余光会不由自主的看血迹,附近的士兵也会注意到白色军服上刺眼的血迹,本来血滴到地上也看不见什么,但是溅到白色军服上,等于是把恐惧放大了。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人的手被骑兵的快刀一刀把手臂砍了,刀很快,手臂被砍掉了也只是凉了一下,甚至一时半会儿感觉不到痛。

手臂被骑兵的马刀砍掉了,本来还没事儿,这个步兵转头,看到了断臂处飙起的血柱被血吓的昏了过去。

要是看不见血,说不定心理压力还没那么大呢。

所以,李孟羲认为红色的军服,特别适合作为步兵军服。

一是颜色热烈,二是红色也耐脏,三是,血液溅到红色军服上,很不显眼,血液甚至会让红色军服,变得更加红艳了,四则是,红燃料也不贵。

弓弩用绿色军服,步卒用红色军服,还剩下另一个主要兵种,骑兵。

既然要以军服颜色来进一步区分各兵种,弓弩用了绿色,步卒用了红色,这两个颜色骑兵肯定不能用了。

骑兵专用服色,李孟羲想到的首先是黑色,黑色这个颜色很常见也很普遍。

古代染色技术不发达,一些颜色比如紫色,很难提取,因此物以稀为贵,紫色往往和华贵,王侯,贵族,等词汇联系起来。

用紫颜色的布料做军服太费钱了,不可能实现,而用黑布,就没有这个限制了。

在汉之后几百年后,唐太宗李世民手中有一支威名赫赫的精锐骑兵部队——玄甲骑。

玄,玄色,即是黑色。玄甲骑的马甲,马上骑士的铠甲,和骑士内里的军服,全是黑色。

玄甲骑从地平线上缓缓压过来,如同一堵墙一般,黑压压的一片,视觉冲击感很强大。

李孟羲还想到一点,初中物理有学过,颜色之所以会显示颜色,是因为光在物体上反射的波长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颜色。

如果光反射的不够,任何颜色的铠甲,在足够远处看,其实都是黑色。

我军骑兵离得远的时候,敌军看我军骑兵,是黑压压的一线,离得近的时候,敌军才能看清骑兵铠甲和马匹等的颜色。

骑兵远看是黑色的一片,而如果,骑兵再穿着黑衣黑甲,则更加重了这种黑压压的气势。

还有一点,假设红色军服的骑兵,和黑色军服的骑兵,都向敌阵冲锋。

那么,当冲近敌阵之时,敌军士兵眼看着骑兵从黑色,渐渐看到了骑兵衣甲的颜色,然后颜色越来越清楚。这就给了敌军士兵,一个能把控的住的视觉信号。

更简单的点来说,敌军士兵能目睹骑兵颜色渐渐变得清晰,心里就更有底一些。

士兵们能亲自多掌握了一些信息,恐惧就会少上一点,这是很奇妙的。

前段时间,李孟羲在思考,围城之时,兵力投放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当时李孟羲想到,如果把围城的兵力全部放在敌军城外,那么随着攻城战的进行,兵力开始损耗,那么在守城方看来,就会看到城外围城之军人数越来越稀少。

这因此能让守城方捕捉到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城外之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减少,守城方能看到城外之军兵力在逐步损耗,因此能坚定守城的信念。

当时李孟羲假定了一个极限条件——即,只考虑兵力投放顺序的情况下,兵力投放顺序,对守城方施加的心理压力有何区别。

情况一,兵力一举全压到城下。此种情况,攻城一开始,城头敌军会看到我军兵力逐渐损耗,给城头敌军一种我再坚持坚持就能打赢的心理暗示,这不利攻城。

情况二,把兵力不一次投放完,按次第投放。

攻城前五日,派一万军攻城,守城敌军拼死拼活,守了好几天,眼看我军攻城兵力损耗了好多,心喜以为要赢了。

这时,第六天,再派两倍的兵力,派两万人来继续投入攻城,第七天,派三万。

如此,敌军不仅看不到城外兵力越来越少,反而感觉越打越多,越打越多,其心理压力会大到绝望。

李孟羲初闻有攻心之法,一夜思量,当时他自己总结出了专用于攻城之时兵力投放时的攻心策略,其策略主要内容是要把兵力是一波高过一波的兵力投放方式,正如海浪,一浪高过一浪,李孟羲创造性的给自己想的战法命名为“叠浪攻心”。

虽然有点中二,但是应该很好用。

当日所想的叠浪攻心战法,放在现下军服服色上,竟然也能适用。

骑兵若着红衣红甲,离远时远看黑压压一片,等冲近,敌军士兵看见一片红色,于是就知道,“奥,冲近了。”

此时士兵,由远处黑压压一片看见红色,就等于在守城之时,看到城外之军,人数变得稀少。

而若骑兵是黑衣黑甲,远看黑压压的一片,等冲近,黑色更加黑压压的了,敌军士兵瞪大了眼睛,只觉如山岳欲来。

远景的黑色,被骑兵的黑衣黑甲把黑色加重了,因此可产生骑兵越来越近,黑色越来越重,气势越来有压迫感的效果。

这依然符合,叠浪攻心之法。

好一个叠浪攻心术,攻城能用,骑兵铠甲颜色竟也符合这个策略。

古来兵法家,大概无人注意到这一点吧。这的确是李孟羲独创。

步,弓,骑,三大类兵种,其服色如何选择,李孟羲有了计较。

把自己所想,告知刘备。

“深绿之色,适用弓弩。盖因若要于险要伏敌,则必选弓弩之士,伏而远射之。

士伏无草木之中,若着绿服,袍服与左右草木浑然一色,于远处难辨究竟,于是隐蔽,于是利于伏守。

赤红之色,利于步卒。盖因赤红之色,如火之烈,可壮士气。

步卒近身搏杀,热血四溅,赤血落于赤服之上,士不见有血,则不惧有伤,于是不惧于死,且赤血染于赤甲之上,衣甲更艳,正壮我军势。

玄色利骑兵。骑兵远观,漆黑一线,骑士着黑甲,冲近,则如山岳之黑,更增威势。

故,日后我军袍服,可令弓弩着绿,步卒着赤,骑兵着黑,此三者也。”

李孟羲话音悠然落定。

刘玄德看着李孟羲,他张了张嘴巴,没有言语。

人跟人,这确实是不能比的。

李孟羲提出了用颜色,样式,以及旗上番号,三种方式并用,来作为区分。

在李孟羲所提的基础上,刘备绞尽脑汁想了好久,才想出,颜色区分的方法,还可以用在士卒的衣甲,岂不更加一目了然。

然后,李孟羲又以刘备提出的草案,深入思考了之后,把刘备的草案变成了思虑细致可拿之立用的完备方案。

天,兵甲的颜色,竟然还能有如此多的学问。

绿色善藏匿,诸军之中,唯弓弩之士,或多有伏于险要藏匿之时,于是弓弩着绿。

步卒近战搏杀,血飞四溅,颇为骇人,使其着赤服,赤血溅于赤服之上,不觉有血,使士卒无惧也。

骑兵远而冲阵,远而衣甲之色不能细观,望之皆黑,漆黑一线。更使骑士着黑甲,远观漆黑,冲近再观更黑,于是,威势更重。

刘备低头看着一脸稚嫩李孟羲,叹气,“羲儿,也不知天下智谋之士,有几人如你。”

李孟羲只有笑笑不说话。

李孟羲有自知之明,自认不是个合格的智谋之士,要是合格,怎么能连山川地势都不知道,完全一个地理盲加路痴。

李孟羲认为的智谋之士,应该是像李儒,贾诩,周瑜,诸葛亮,庞统司马懿等,可布局而谋天下之士。

本来,是商谈旗帜的事的,越谈越远了,偏到军服上去了。

李孟羲思维活跃,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军旗相关事宜谈完了,虽然只谈了大概,谈了可用颜色,样式,番号,三种方法来标识军队。

然而,军旗的颜色该怎么分配,还没谈。

不用再讨论了,刚好讨论军服颜色的时候,已经把这个问题讨论了。

弓弩营,用绿旗或者青颜色的旗,跟日后军服的颜色一样,士卒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直接就去找什么颜色的军旗下集合,很方便。

然后,步卒用赤旗,依然和步卒服色一个颜色。

自然,着玄甲的骑兵应该用玄色旗。

李孟羲理所当然的把军旗颜色划分说了出来。

刘备皱眉,“军旗有区分醒目之用,军旗和步卒袍服颜色相似,是否不妥?”

难怪人家说,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呢,一个人想的再全面,也有想不到的地方。

刘备这么一问,把李孟羲给问着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