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月旦评 (第2/2页)
“劳烦各位久等,今日之评马上开始。”
许劭说完示意王安一起落座。
王安也不客气,左右通报一声后,紧随许劭落座。
“想不到真是此人,一个小小的账下祭酒,为何这么得到许劭赏识?”
“哎,话不能这么说。”
“此人在刘备账下颇得器重,据说这一次出兵解扬州之围,就是他的提议。”
不等众人讨论完,许劭的门生就已经关上了大门。
屋内突然寂静。
“今日点评的第一人乃是我许劭的一位同僚。”
“新到任的会稽太守,琅琊王氏,王朗。”
“王朗自幼饱读经书,以才华被拜为郎中。其人性格柔和,对于经典之时多有见解,善于
。审时度势,但不善攻伐之事。其人只能做守成之人,治学修典,不能担以朝堂大任。”
“第二位是徐州新任别驾陈群。”
……
“第三位冀州袁绍账下辛毗。”
……
许劭一连说了十七人,到了第十八位是停了一下。
因为这第十八人,正是身旁的王安。
虽然许劭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不会引起众人的意见。
但王安的身世和前面的人比起来实在是有些寒酸。
襄阳农户之家,靠着乡里大户资助读了几年书。
因为弄错了年末的帐收,被发往幽州任职。
而且王安的作为大多都是幕后工作,有些话许劭也不好说的太多。
“第十八位,便是我身边的这位,徐州刘玄德账下祭酒。”
“王安,王伯平!”
“伯平本是荆州人士,为避灾祸,孤身一人前往燕赵之地游历。因为仰慕刘玄德的仁义,在其账下追随至徐州。转战千里,不离不弃。”
“王伯平能谋善断,身为祭酒,对于军阵的事宜十分了解。定陶之战,王安率五千之众,帮助曹操部将夏侯渊突破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的高顺的防线,使曹操全军完成对吕布的合围。”
“曹操手下谋士刘晔赞赏王安是刘备账下大才。”
许劭说到这停顿了一下。
“有先知之能,先贤之才,当为拨乱反正之臣!”
这是许劭为王安准备的评价之词。
在才能上肯定了王安,但后半句却很有讲究。
我给你的评价是建立在你帮助刘姓安稳天下的前提上,如果你王安想要为祸一方,那边和我许劭没什么关系了。
短短一句话,就把王安钉在一个忠臣的框架内。
“不愧是东汉末年点评人物最出名的人,拿捏的真准!”
如果接下来王安在扬州的动作有任何不臣的想法。
马上就会被天下的文人一起戳脊梁骨。
看来这张“毕业证”,并不是很好用啊。
“许子将谬赞,王安不敢与先贤相提并论,只是身为汉臣,当为天子考虑,王安愿与诸位一道,共同为汉室效力!”
反正是天子,日后刘皇叔成了天子,不也是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