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心有所悯 (第2/2页)
并非医馆捧高踩低,农妇的丈夫还在世时,缠绵病榻,经常来这家医馆看病抓药,可是家中赤贫,经常拿不出药钱,大夫看他们老两口实在困难,于心不忍便同意赊账,只让学徒先把药抓给他们,治病为先。
此后,这家人常常赊账取药,长年累月,赊的多还的少,直至老妇的丈夫去世,都欠着医馆一大笔药钱。
这次也是老妇不慎在田间摔断了腿,无钱医治,又想故技重施,让医馆赊账给她。
医馆也要开门做生意,又不是善堂,能这么纵容农妇,更别说赊账给了这一家,不赊给其他人本来就惹得有些人不平,当然不愿意再一直做赔本生意,强硬地把人撵出去,也不要他们把欠下的钱还了。
才有了门口看似
欺凌老弱的一幕。
“这么说来,医馆也是情有可原。”
赵元侃眉头微蹙,要是如此,理屈的反而是农妇一家,他们不感念医馆的帮助,得寸进尺,理所应当,还利用自身势弱混淆视听让人对医馆产生偏见,行为令人十分不耻。
要是人人都效仿农妇的做法,以后医馆如何经营,以后还有谁敢好心帮人。
法灯还是没有任何看法,只是往下说。
农妇苦求无果,她的儿子只好背着她回家,法灯跟在他们后面,看到农妇一家真的是家徒四壁。
他们不通文墨,没有其他手艺,只靠着地里刨活,却也没有田地,都被富户占去了,每年的租子只够饱腹,还要缴纳赋税,只出不进,家里哪里攒得下余财。
就连老妇儿子成婚多年也不敢有下一代的出生——他们养不起。
这么一比,就只比路边的乞丐多了处容身之所。
农妇的腿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很快就不能走路,儿子儿媳也整日忙着干活,躺在床上的老妇缺少照料一天比一天虚弱。
她不想拖累孩子,偷偷把饭食省了下来,背着人抠墙上的泥土饱腹,竟活生生把自己饿死在了家中。
儿子发现老母去世,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可是他却不知道该怪谁。
“他该怪谁呢?”法灯含笑着问出这个问题。
赵元侃听得如此惨烈的结果,一时语结。
该怪谁呢?
怪医馆见死不救,不讲人情?
可医馆已经赊账数月,甚至免了欠下的债务。
怪农妇得寸进尺不知进退,可她的确穷困潦倒拿不出分文看病。
一时间,他分不清谁对谁错。
赵元侃苦笑:“大师,我……”
“郎君不知谁对谁错,是吗?”
“还能是谁的错,都是那些霸占田地的富户和不管百姓死活的官员的错!”一直偷听的刘娥忍
不住跳了出来。
她一路听得咬牙切齿。
这种事情在蜀地并不少见,那些富得流油的有钱人坐拥无数土地,哪怕荒着都不愿佃给农户,佃出去了租子也高的吓人。
而种地的佃农连一块自己的地都有不起,一年到头都是为别人辛苦别人忙。
有钱人只要许以好处,就能免税,越是家大业大免除的税务越多,反而是越穷苦的人,建房纳税,成亲纳税,被数不清的税目压得喘不过气。
官府全都视而不见,只要能拿到好处,他们才不管税金是从谁手里收上来的。
法灯的眼睛一直都是温和的,面对着他就像面对这一个可以包容你一切的长辈,在他的注视下,赵元侃有些无地自容地垂下视线。
他贵为皇子,一直为赵家血脉自豪,只是在听到故事结局时,不想承认,父皇治下繁华昌盛的大宋,竟有如此不堪的一面。
可他又不得不承认,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都不是耳食之谈。
为官者本该为民请命,可有人与民争利,为官不仁,才导致了一个个的悲剧发生。
若是当地官员能为民生考虑,农夫一家有了能够生存的田产,又或者有一门谋生的手艺,何必四处求人,无钱看病,家中两位老者或许也不会那么快先后离世。
“我听懂了,多谢大师提点。”
从之前的交谈中,法灯应该是看出了他于民生社稷一道上空有其形而不得其神,故意说这么一个故事来提醒他。
赵元侃也深深感受到自己身处高位久了,竟也慢慢滋生了一些不该有的心态,要不是法灯暗含质问的故事敲醒了他,恐怕他会一直粉饰太平下去。
“百姓乃是社稷之基,上位者往往无法体会其艰辛,因为他们过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但既受其供养,无论如何都应心有所悯,方是长久之道,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