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众士归心 (第2/2页)
关于这方面,他是很相信中国古人的智慧。
任何事物的起源,再到发展,直到登临顶峰,其实关键在于最初的起源,只要创新的事物完成了从零到一的划时代诞生,再从一到一百的顶峰,剩下的就是不断的进行升级改造。
这就比如从物理学界从公元1643年出生的牛顿到公元1905年爱因斯坦的“奇迹之年”,中间隔了二百六十二年,从牛顿到二十一世纪则接近四百年的时间。
毕竟过去了四百年的时间,牛顿的理论有了后人的发扬光大、纠正错误、删繁补充、验证真伪,
最后在每一代付出心血的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了如今的现代科学。
假设把牛顿从十七世纪带到二十一世纪,虽说是万有引力、光学、微积分的三大领域大神,跟现代社会下的物理学家相比,或许显得稍逊,甚至大学生、博士都显得比他专业,毕竟人类已经历经四百年时间发展并延伸了多个细分领域。
可这并不妨碍牛顿的伟大之处,假设世界上没有牛顿,人类会晚多少年发现三大定律也不好说。
比起时代的发展,敲响一个时代开始的钟声,撒下足以长出参天大树的种子,先驱者显得更加惊世绝伦。
综上所述,公孙修也并不认为自己比古人聪明,相反自己只是提供新颖观点的推波助澜者而已,后面的延伸和创造都需要古人的智慧。
柳传得了图纸,欣喜若狂,竟一夜未眠,跟二弟柳志研究。
次日天明,召集庄园内拥有二十年造船经验的船匠都过来秘密商讨研发海船一事。
公孙修在柳志的陪同下,更加深入的了解造船业的秘辛。
中国古代造船用到的木材繁多,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优中选优。并根据木材不同的特点和性能用在船舶不同的部位。其中多采用杉木、松木、柏木、柚木、榆木、赤木、樟木等。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舟车第九”中记载:“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长不足则接,其表铁箍逐寸包围。船窗前道皆当中空阙,以便树桅。凡树中桅,合并数巨舟承载,其未长缆系表而起。梁与枋樯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槐木。樟木春夏伐者,久则粉蛀。栈板不拘何木。舵杆用榆木、榔木、槠木。关门棒用周木、榔木。橹用杉木、桧木、楸木。此其大端云。”
所需的造船木料,沓渚遍地都是深山野林,就是砍伐、运输困难,常常耗费巨大的搬迁。
公孙修按照推算,沓渚一带共有三万余口登记在册的民户,每月轮番服役,可每月调来三千民力造船。
按照国制,平民每年要无偿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从事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桥修路、治理河渠、转输漕谷等劳动。因役人轮番服役,所以叫作“更”,役人叫作“更卒”。不愿或不能亲自服役者,可出钱雇人代役,或官府不需其亲身服役而命令他出钱代役,曰“过更”,这笔代役钱称作“更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