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 > 第403章 带着老妈打比赛【二十二】

第403章 带着老妈打比赛【二十二】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

肖景宸这孩子实在是太会弹了。

望着大屏幕上起身鞠躬的13号选手,李安还是不由感慨。

在技术上,肖景宸的最后一首鬼火当真是做到了纯粹的炫技。

恐怕本轮十五名选手里,双音技术之最的奖项应该颁给13号。

而比起技术上的展现,肖景宸在黎明第一乐章所使用的奏法更加让李安佩服。

老汤和穆欣等人在直播间已经对该乐章从方方面面进行了剖析,但是最后老汤还是没有讲出这首作品该如何才能弹得像一面光滑的镜子。

只说了13号选手的琴商高。

那么对于这首作品,13号选手的琴商到底高在哪?

很简单,在李安看来肖景宸在这部作品中只做了两件事。

第一,音的颗粒感。

从头保持到了结尾。

第二,全部的短句使用。

每一个长句都必由若干短句组成,绝不出现独立长句。

然后这个乐章就水到渠成了。

不同于老汤穆欣等人的视角,他是一名演奏家,在作品的实际诠释方面具有更足的个人经验。

不是每一个明白该这样弹的人都可以弹好。

这得建立在真正理解黎明第一乐章与贝多芬所有作品都不同的地方在哪——

它从头到尾所运用的都是逐级移动的主题,其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和声不断相互替换,这样一来属七和弦的持续存在便为音乐带来了一种中性的粗粝感,该特质完美地增强了节奏中的动感——

也就是老汤所谓的没有哪一部贝多芬钢琴奏鸣的单曲乐章可以释放出如此无限的能量。

在李安看来,与其说这个乐章可以释放出无限能量,不如说它在结构上有着用之不竭的功能。

这也是为什么说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技法创作上的巅峰。

贝多芬只用把功能写在谱面上,演奏者便可按其功能演奏,便可激活曲子中的无限能量。

那么演奏者在奏出前,必须得先参透功能。

这是需要动脑加领会的,非常复杂的东西。

但肖景宸做到了,也做出来了,堪称完美。

在整体上并没有完全按照一揽子的学院派方法处理,同时也保存了古典风格的正统。

这小子...

“哗————”

家长观赛区掌声不断,看得出肖景宸爸爸对于儿子的舞台表现也非常开心。

作为半个家长,李安或多或少能体会到这位父亲此刻的心情。

而作为一名钢琴老师,李安的思绪却已经在两个孩子的舞台之间左右徘徊。

孙文君和肖景宸。

不偏不倚,对比两位来自不同附中来的尖子生,李安更欣赏肖景宸。

此刻已经不能用谁弹得更好来评判,两个孩子的完成度在他这里旗鼓相当,风格上也难分高下。

之所以李安会更欣赏肖景宸,说起来对孙文君略有些不公平。

因为两个孩子的起点不一样。

李安并不了解孙文君的学琴经历,但他知道孙文君是从附小升上来的。

孙文君的起点是附小,国内最顶级的附小之一。

而肖景宸的起点虽然也是国内最优秀的选校之一,但却是附中。

参考昨晚肖景宸爸爸的说法,他们虽然是从肖景宸三年级开始寻名师备考附小,但孩子并未考上,是后面考上了附中才开始进一步的专业提升。

在国内艺术小初升学阶段,这也算是较常见的情况。

第一年考不上附小的孩子多半第二年还会再冲一冲,小学阶段考不上就考中学阶段。

这一切的缘由就是附小中的含金量。

尤其是附小。

华海两院附小作为国内最顶级的音专附小,含金量之高,可以说只要孩子入学之后别混,未来基本会具备考国外顶级音乐类院校的能力,附中相对次之。

这也是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家长拼命似的把孩子往两院附小里塞。

所以这也注定了两院附小一定无比难考。

毫不夸张地说,以小米老师的母校为例,如果考华院本科的难度是A,那么考华院附小的难度恐怕3S都不止。

可每届名额就那么一点,没考上的怎么办,家长也不想放弃。

那就继续考,没考上四年级,接着考五年级。

没考上五年级基本就只能等着考附中了。

通常。

通常六三学制的附小是不招六年级的,当然也有五四学制。

但是无论六三还是五四,这些都不重要,谁把孩子送来也不是为了少上一年小学或是多上一年初中。

重要的是先把孩子送进来,越早把孩子送进来,孩子的起点就越靠前。

肖景宸爸爸给出孩子当时没有考进附小的原因是:孩子的老师说孩子在天赋上还是差了一点。

李安对此持相信态度。

就肖景宸今天所展现出的天赋,没有哪个老师会轻易让这样的孩子从自己指缝里溜走。

直白讲,对于国内的顶级教授们,培养出一名真正的钢琴家才真的是一本万利。

所以在这样的孩子身上,他们比谁都更加拎得清。

让这样的孩子越早进入专业系统的学习,未来爆发出的潜能则会越大。

换言之,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对于这样的孩子太重要了。

那么也就是说肖景宸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天赋,于是被老师判定为不具有这样天赋的孩子。

可是为什么这次比赛入围的是肖景宸呢?

一个简单的画面,肖景宸这次在入围中打败的或许就是当时考附小时名次在他前面的同学。

肖景宸爸爸的原话意思大致是:孩子进入附中后的某一天,好像一夜之间就开窍了,之前被老师认定为缺少的那部分天赋一下就生出来了。

这里李安就要画一个问号了。

他的疑点是:这真的是孩子一夜之间被好运眷顾了吗?

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他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一夜之间开窍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和汗水,需要积累多少思考,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肖景宸爸爸说肖景宸没有社交和玩手机的时间,整个童年都是在钢琴前度过,周内每天四个小时,假期每天六个小时起步。

这里才是关键。

关键中的关键是肖景宸的爸爸说他们两口子从来都没有要求他拿到什么成绩,并且在练琴方面全部由孩子自己把控。

也就是说,孩子练全靠自觉,无论假期还是开学,孩子就是愿意练,就是喜欢练。

有没有这样的孩子吗?

有。

他家里就有一个活生生的啊。

在学琴练琴这一块,李安的确在肖景宸身上看到了小车的影子。

然而李安并不是爱屋及乌所以更加欣赏肖景宸。

只因肖景宸和孙文君的起点不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