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处逢生公孙恭 (第2/2页)
三是没有一子半孙的公孙恭,不可能会对中央朝廷产生新的威胁。作为男人,一旦阉割了生殖器,男性那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和雄风,就会不复存在。何况公孙恭的权力已被剥夺,即使他想再图统领辽东军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是为了安抚地方,宣扬国威皇恩。公孙家族在辽东深耕了近五十年,虽然公孙度、公孙康和公孙渊三人,都属残暴不仁之主,但他们对待曾经避居辽东郡的许多文人雅士,则照顾到位,而这批人的后嗣,大多已经进入魏国朝廷所属部门,留下公孙恭,多少能给这些人以一定的心理慰藉;
五是相比于公孙渊的两面三刀、穷兵黩武,公孙度和公孙康在为国家开疆扩土、打击周边虎视眈眈华夏河山少数民族武装,功绩之大,有目共睹,惟因如此,留下公孙恭,也可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魏国注重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六是公孙恭任内,虽然没像其父和兄长那般,具备雄才大略,但他毕竟守住了基业,维系了稳定。公孙恭也没有其父和兄长的残暴秉性,他一生无劣迹,光是这一点,就能赢得辽东百姓的"点赞"。如果杀他,虽然不会引起民变,但至少会让不少辽东百姓寒心;
七是公孙恭下台于其侄的夺位,一个身患残疾的官员,被下属、小辈欺侮,这种感觉,岂是"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夜雨"这类说法所能涵盖。《三字经》中开头六字,叫做"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中国人的优点,她的最大特点就是"同情弱小"。虽然久经沙场、见惯生死的司马懿,无须为多杀一人或少杀一人伤神坏恼,但他自己屡次遭遇曹氏家族"戏弄"的经历,应该是其选择宽恕公孙恭的根本原因;
八是敌人的朋友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公孙渊囚禁了公孙恭,那么公孙恭就成为曹魏的朋友,所以得留公孙恭。
九是多次提醒其弟擅变需防的公孙晃一家,在洛阳被曹睿赐死。出于反衬自己的仁慈,司马懿遂对公孙恭网开一面。
公孙恭之后的命运,史书记载不多,但对于一个遭受"国破家亡"、孑然一身、步入晚年的人来说,即使得以善终,也难免郁郁寡欢的煎熬。
文将结束,再抛一个思考题:假如公孙恭身体健康,育有子嗣,他会让侄子公孙渊篡位吗?公孙渊还会囚禁他吗?如果仍被篡位,仍被囚禁,其他条件不变,司马懿还会或者敢于放过公孙恭吗?
历史应该没有假如,如有,要么细思极恐,要么答案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