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兮太史慈 (第2/2页)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这事传开,太史慈因此扬名。州府知道后,对太史慈恨得牙根发痒。为免无妄之灾,太史慈避居到了辽东郡。
北海相孔融闻知此事,十分佩服太史慈的应变之智,便常遣部下去照应太史慈的母亲。公元193年,孔融为对付黄巾军余部,出屯都昌城,不料反被黄巾军所围。其时太史慈刚从辽东郡返家,其母就将这几年孔触照顾她的事说了,要求太史慈想法帮助孔融。
太史慈遵顺母意,径往都昌,乘围城黄巾军疏忽之时,冲入城中,劝导孔融主动出城攻击黄巾,孔触坚持外援,并欲求平原相刘备出兵来救。因孔融手下无人愿意单枪匹马出城送信,太史慈便请求一试。
孔融持疑,说:"你非我亲随,愿做这事,如果出城时死了,就不后悔?如果活着出城,你不去召请刘备,不是害了大家吗?"
太史慈说:"昔日府君倾意照料家母,家母感戴府君恩遇,方才遣我来助府君之急。希望府君信我。"孔融于是将求助信交于太史慈。
及至天明,太史慈带上两个随从,出了城门。围城黄巾如临大敌,皆予警备,但太史慈他们只到壕边,插妥箭靶,练习箭术,射完箭矢,回城而去。莅日重复,一连数天,黄巾便不再戒备。这天正在练箭的太史慈,突然翻身上马,闪电般冲过黄巾阵地。黄巾反应过来,纵马追赶,太史慈回射数箭,死了几人,无人再敢跟追。
阅罢孔融之信,刘备不敢轻举。太史慈便道:"久闻使君拥有仁义之名,更能救人急难,我冒如雨之矢、如蚁之众突出重围求请使君,就是因为相信你的仁义啊。"
刘备不敢有辱仁义之名,便说:"难得孔北海知道这个世上,还有一个刘备。"于是拨出三千精兵,随太史慈急赴都昌解围。黄巾见援军驰到,加上围城多日不下,也就不想恋战,悻悻退去。
孔融得安,感慨:"子义真是我的少友啊!"太史慈复归家中,其母高兴地说:"我很庆幸你能报答孔北海。"
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同郡,太史慈从辽东回后,未曾见面,便去拜访,不料正遇孙策攻打刘繇。刘繇就请太史慈帮他侦视军情。太史慈与一小卒骑马至神亭,巧遇孙策偕黄盖、韩当、宋谦等十三猛士。太史慈上前就与孙策对战,孙策揽了太史慈的戟颈之系,太史慈则抢得孙策头盔,此时两军均抵神亭,两人罢战。
之后刘繇败退豫章。不久太史慈折戟被囚。孙策见到太史慈,为其解缚,请求:"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太史慈感其诚,即受任门下督暨折冲中郎将一职。
闻知刘繇命丧,太史慈对孙策说:"愿去引刘繇余部万人归附。"孙策信之。众将俱疑,说太史慈此去决不再还。孙策以竿插地,日午时分,果见太史慈率众来归。
曹操曾以信内塞"当归"一物,祈请太史慈归附于他。孙权知太史慈智勇,委托其掌统南方诸事,以致荆州刺史刘表之子刘磐,不复骁蛮为寇。
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墓葬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时下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双溪镇况钟园林内,有座感古山及一感古亭,俱为古今靖安人民为纪念太史慈命名、建造。而在太史慈故乡山东省龙口市,老少皆会其临死前慷慨豪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