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赢家归吕岱 (第2/2页)
吕岱在之后履职交州刺史期间,显示出了他的另一项杰出才能,这就是外交。他多次遣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时下南洋群岛)"以及东南亚一带国家,促使这些国家的国王,纷纷派遣使者至东吴朝贡。有史学者高度置评,说吕岱这一"广交朋友式的外交行动"举措,在中国历史上可与东汉时期班超遣使访问西亚各国一事相媲美。而东吴政权恢复对岭南的实际统治,是中央政权对于地方割据分裂势力的胜利,吕岱功不可没,其绩不在周瑜、鲁肃之下。
吕岱在军事上杀伐果断,在治政上则清明守正,廉洁奉公,凡他就任过的地方民众,无不对他称道。初为交州刺史前几年,他无钱供奉家中,以致妻子儿女,饥饿困乏,借钱撑日。孙权听说后大为感慨,责备群臣:"吕岱出征,身处万里之外,为国家勤苦办事,家中如此困顿,而我未能及早知晓。你们身为股肱耳目之臣,责任哪里去了?"之后加倍赏赐吕家钱米布绢,免却了吕岱的后顾之忧。
吕岱对朋友情真意挚。他与吴郡人徐原交好,徐原为人慷慨且有才志。吕岱知道徐原是个大器,便常予照顾,常相来往,后来遇到机会,举荐徐原,官至侍御史。徐原秉性忠直,对于吕岱的过失,也会直言谏劝,有时还会在公开场合,分析错之根源。有人就将此情转告吕岱。吕岱不但不怨,反而赞叹:"这就是我把德渊(徐原字)当作挚友的原因。"徐原英年早逝后,吕岱极为痛苦,说:"德渊,生为我的益友,如今他不幸归西,叫我以后再从哪里去寻找责备吕岱过失的谏言劝语呢?"
自此之后,吕岱又因需要,转任长沙、陆口等地。八十岁那年,他重回武昌。虽然年高,他还亲掌文书,自跃马背。如此老当益壮,被同僚誉称廉颇再世。公元252年,孙亮登基后,任命吕岱为大司马。
公元256年10月21日,吕岱在武昌与世长辞,时年九十六岁。吕岱在弥留之际吩咐家人:"殡葬之时,棺木不用油漆、疏巾布衣。丧葬礼仪务必简单节俭。"
作为三国时期最为长寿的东吴名将,吕岱是第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海陵名人。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吕岱列入东吴"克宁内难,绥靖邦域"重臣之内。晋灭吴后,陆机在其作《辨亡论》中,历数东吴栋梁之才,吕岱被列为东吴"以器干任职"的名臣之一。
吕岱墓原在海陵高阳荡,即时下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林梓社区。1979年因开挖林梓北三级河道时挖掘移址。时下如皋城乡,有着大司马路、吕岱路、高阳路以及司马港、司马港河、司马港桥等名,皆为纪念吕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