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长线可钓大鱼 (第2/2页)
夷陵之战后,孙权果然渐显不臣之心。曹丕恼之,欲予讨伐。刘晔急阻,认为东吴刚胜蜀汉,上下一心,又有长江天险隔挡,不能如此仓卒进攻。但曹丕不听,下令备军、筹粮进攻东吴,结果战况不尽人意,最后以撤了事。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承位的魏明帝曹睿,进封刘晔为东亭侯,食邑三百户。次年,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辽东太守。刘晔认为公孙渊如此胡闹,今后极有可能发动叛乱,建议不如趁其掌权尚未稳固,出兵讨伐,全面彻底地解决辽东割据问题,但曹睿没有采纳。公元237年,公孙渊果然起兵叛魏。
因于刘晔的预判十有八九灵验,意欲攻伐蜀汉的曹睿,征求群臣意见。曹睿宠臣、中领军杨暨私下探询刘晔意见,刘晔表示认同杨暨的反对伐蜀意见。于是杨暨代表朝臣,劝阻曹睿不可伐蜀。这边表示不行,那边刘晔单独对曹睿说:"可以伐蜀。"
曹睿就用刘晔的观点,欲去说服杨暨,但杨暨坚持己见。曹睿便讥讽杨暨,说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就说刘晔也反对伐蜀。曹睿惊异,召来刘晔对质。刘晔面对杨暨,不发一言。气得杨暨内心恼极。后来曹睿单独问刘晔,为何人前背后不一?刘晔说:"伐蜀是国之大计,不能随意告知任何人,如果蜀汉掌握情报,先于魏国做好防御准备,岂非坏事。"
曹睿再次认同刘晔观点,批评杨暨不顾场合、对象谈论国事。杨暨更加恼恨刘晔,便对曹睿说:"今后你临朝议事,先用相反意思询问刘晔,如果他每次同意,说明他是在揣摸、迎合陛下。"曹睿便予试之,结果正如杨暨所言,于是曹睿开始疏远刘晔。
刘晔不知魏明帝曹睿因何冷落自己,先是烦燥,后是发狂,终因得病。公元234年,刘晔病逝。谥景侯。
刘晔是事奉过曹操、曹丕、曹睿的三朝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