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初无末之孙皓 (第2/2页)
有关孙皓的轶事,尚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示例。因于孙皓胸怀"统一"大业,他屡次兴兵北伐晋朝。弄得司马炎不得不穷于应付。司马炎之所以惧怕孙皓,就在于孙皓太过残暴,如果被孙皓实现"统一大业",那么西晋官员们面临的,将是涂炭式的灾难。
吴国在北伐期间,虽然有过局部取胜西晋的战绩,但连年不断的穷兵赎武,终于将吴国的国力耗尽,没有军费支撑的战争,无疑有违"皇帝不差饿兵"的古训,深受战火之苦的吴国将领,动不动就倒戈西晋,而此起彼伏的民变,更是让吴国成为一具千疮百孔的“僵尸"。
公元280年,西晋灭掉吴国。亡国之君孙皓连同他的近万宫中粉黛佳丽,被悉数押至洛阳。司马炎接见了孙皓,并赐其为归命侯。此后,孙皓即居住洛阳城内。
公元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42岁。孙皓下葬于洛阳北邙山。
孙皓在治国理政上的暴戾,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暴君之一。但就是这么一个暴君,却不乏才气。孙皓不仅会吟诗,而且会书法。孙皓留世的诗作不多,但他挥毫泼墨的行书、隶书、小篆和飞白,则多有存世。当时孙皓在书法上与曹操齐名,有着"魏帝笔墨雄赡,吴主体裁绵密"一说。孙皓的书迹流传到唐代,书法家韦续将他的行隶,评为"下中"品。张怀瓘则在《书断》中,将孙皓的书法评为第三等。
对于孙皓一生,曾有文人墨客和帝王将相予以点评,内中数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最是到位:"王莽伪行仁义之道,有始无终;孙皓权施恩惠之风,有初无末。二子犹船之泛巨浪,毁在不遥,若驽马之奔千里,困其将至。"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虽然他的上位方式多遭非议,但由于出自其手的虚心纳谏、文治天下、休养生息、扩疆展土等举措,造就了之后的百年盛世,故被后人齐所称颂。由此可见,李世民应该是真正吸取了"王莽的有始无终、孙皓的有初无末"教训,从而让他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始有终"的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