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孝与不孝生死绕 > 三国鼎立始与灭

三国鼎立始与灭 (第2/2页)

公元221年,刘备以延续汉朝之名,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以示正统。这里有个细节,不得不说,其时汉献帝刘协尚在人间,作为汉臣的刘备,完全不该自行称帝,但他却无视汉献帝的存在,这不叫篡位,又叫什么?因此称帝之后的刘备,相对于正统汉室而言,也与曹丕一样,已然是个逆臣了!

其时东吴的掌舵人孙权,却对先后称帝的曹丕、刘备,报以"眼不见为净"之态,按部就班,像往常一样,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单就这点而言,孙权应该是三国中,对汉室最为忠诚的主。故而有史学家纳闷,说罗贯中怎么将刘备列为忠汉代表,而不将孙权列为忠汉人物呢?

公元229年,孙权在时下南京称帝,史称吴大帝。而这一阶段,正是诸葛亮为完成刘备"匡扶汉室"之夙愿,妥劲地讨伐曹魏。

曹魏政权从曹丕称帝,到公元265年曹奂被迫禅让,前后时间为46年,中间历经五帝;蜀汉政权从刘备称帝,到公元264年刘禅恭手出让,前后时间为43年,除了初始两年刘备为帝,其余全为刘禅"坐镇";东吴政权从孙权称帝,到公元280年被西晋伐没,前后时间为49年,中间历经四帝,作为"开国"之帝的孙权,坐了近一半时间的龙椅。

上面是以曹魏、蜀汉、东吴分别称帝的时间,计算出来的时间,如果从曹丕称帝时间,即公元220年算起,曹魏的存世时间,仍是46年;蜀汉便是45年;东吴则是60年。

有一个奇怪的"因果"现象,不得不在此文中"戏说"一下: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后来司马炎仿学曹丕,逼迫曹奂"禅让"帝位;刘备轻松赢得帝位,后来刘禅轻松地出让帝位;孙权是迫不得已最后一个称帝,后来孙皓是无可奈何最后一个卸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道轮回,就是如此地富有戏剧性。

戏剧性的诡异之处还在于,司马炎设立西晋之后,司马家族没有吸取三国曹魏、蜀汉、东吴之所以走向衰亡的内在教训,施政上自以为是,族亲间相互攻讦,结果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悲剧,以至于西晋成为中国历史上人们生存条件最为恶劣的朝代!

司马家族统一中国,功不可没!司马家族戮害华夏,罄竹难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